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神探志(268)

作者: 兴霸天 阅读记录

当年宋太宗就是不懂这个道理,以为辽国孤儿寡母好欺负,结果自己成了高梁河车神,狄进脑海中又浮现出朱儿在入京前的途中所言,这位小女贼心里的盗门师父,可是一个志向相当不凡的人物:“不光是乞儿帮,也多盯着盗门些!”

“好!”狄湘灵倒不是不想盯盗门,主要是那些人更加隐蔽,但也毫不迟疑地应承下来,随后眉头微扬:“你的两位好友来了,明日看榜,我相信六哥儿定能高中榜首,也希望他们也能同科及第!”

狄进笑着抱拳:“承姐姐吉言!”

“走了!”

挥了挥手,狄湘灵潇洒离去,片刻之后,包拯和公孙策联袂而来。

放榜将即,公孙策失去了往日的从容,坐下后喝了一大口茶,喃喃低语:“仕林,我现在是坐立难安啊,今晚恐怕要睡不着了……”

包拯倒是一如往常,还笨拙地安慰道:“明远,成绩已定,多思无用,你考上就考上了,考不上还是考不上!”

公孙策更丧了。

包拯有些无奈,动了动嘴,还是闭上了,脸上并无丝毫紧张。

这不是装的,他是真淡定。

狄进想到历史上的包拯,如果说自己是想要进步的代名词,那包拯就是反过来的例子,年纪轻轻考中进士,前程一片光明,然后居然不当官,直接回去侍奉双亲了。

注意,不是爹娘去世了,为爹娘守孝,而是爹娘还在世,包拯回去孝敬爹娘了,等到爹娘去世,包拯再为爹娘守孝,就这般一直到十多年后,才出来正式当官,同科的韩琦都升任枢密副使了,文彦博、王尧臣也离两府不远了。

这是真的孝顺,绝非为了迎合价值观表现出来的孝子,但正因为起步太晚了,包拯名气虽大,最后的官职终点实际上不算高,主要是在百姓中口碑好,后来借助戏曲演义为后人皆知。

而此世的包拯,狄进打听过了,其父早已去世,只有一位母亲在庐州,身体健康,还盼着一起和儿子来京师,是被包拯好说歹说,才劝服留在庐州。

毫无疑问,这样的娘亲根本不需要他回家专门侍奉,包拯科举取得功名后,应该能直接得官,狄进不免都有些好奇,如果包拯不再有十几年的官场真空期,他的终点会有多高?

“不管了!”

公孙策大手一挥,勉强让自己镇定下来,又看了过来:“仕林,你明天不会连省试的榜单都不去看,让我们代劳吧?那未免太……”

狄进知道那就太装逼了,还是要平易近人些:“省试放榜,我是要去去的,今夜两位不妨在这里好好睡一觉,明天一早,同去看榜如何?”

第一百六十五章 力压天下四百军州,令人心服口服的省元魁首(第一更)

事实证明,不仅仅是公孙策一个人失眠。

放榜日走在京师的街上,随时可以看到神情萎靡、彻夜未眠的士子,甚至有的顶着黑眼圈出来,这是失眠好多个晚上,恐怕考完后就没有安睡过。

殿试定高下,省试定去留!

省试通过了,殿试是很少黜落人的,基本上一个进士功名就到手了,只要位列榜上,哪怕是最后一位,他们以后的人生也将大不一样。

所以当放榜日清晨,三更天的时候,就有士子裹着大衣,来到国子监外苦苦等待,以致于天刚蒙蒙亮,国子监外已经是人山人海。

这完全不夸张,要知道考生本来就有四千多人,再加上家人仆从,闲汉牙人,还有那些摩拳擦掌准备来捉女婿的商贾富户,国子监门前二十多步宽的大街,已经是水泄不通。

熟悉京师路况的人都知道,马车在这一天是万万不能走这条街的,否则一上午就堵这里了,哪儿都去不了。

狄进、包拯和昨晚还是没睡着的公孙策,是五更天从家出发的,到国子监那条街外时,人都有些傻了,这样子要挤到什么时辰啊?

“公子,俺们来开道!”

铁牛和已经恢复了身体的大壮挺身而出,这个时候就要看他们的了,保证硬生生开出一条路来。

“且慢!”

狄进制止,有些士子冒着寒风早早就来这里等,理应让他们先看,这个时候靠着仆从身强力壮奋力插队,就太没有道德了。

公孙策深吸一口气,也点了点头:“慢慢往前走吧,总能看到的!”

随着人群一点点往前挪,挪了大概才十分之一不到,前方终于传出一片高呼:“来了!来了!”

国子监的大门开启,禁军护着放榜的官员,走了出来。

对于门口人山人海,他们是早就习惯了,每一届都是如此,关键还是要带足护卫,以防某些不理智的学子扑过来抢黄榜。

所以人高马大的禁军,将拥堵的人群硬生生往后退了一段空间,官员和书吏才将巨大的黄色榜单,贴在外壁上。

和解试放名一样,都是密密麻麻的名字、籍贯、年龄,但人数无疑更多,足足贴了六张大榜,每张大约六十个名字。

三更天就来等的士子率先冲上去,寻找自己的名字。

并州的杨文才和卫元就在其中,两人一个是今科并州的解元,一个是上一届并州的解元,结伴来此看榜。

而他们的视线下意识地看向第一张榜单的首位,那是礼部试头名,省元魁首的名字。

“尚书省礼部头名:狄进,河东路并州人士,大中祥符四年生人,年十七;”

“是狄仕林!他居然真成了省元!”

杨文才又惊又喜。

惊的是真没想到,这位居然真的力压天下四百军州的才子,成为士林中最重视的省元;

上一篇: 金枝 下一篇: 女神的当打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