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332)
无论出发点如何,狄进心中还是温暖的,这是一群年轻而热血的人,有这样的同科,有这样的经历,乃人生一大快事。
待得安抚好这群激昂的士子,包拯又上前低声道:“仕林,净土寺的犯人手法十分高明,我至今没有发现有用的线索,明远则根据那封信去追查了……”
狄进这几日同样关注着净土寺的案子,荣哥儿每晚都将那边的进展禀告过来,不仅包拯从现场中没有任何发现,寻遍了净土寺内外,也是一无所获。
那种迷晕荣婆婆,让她说出平日里绝对不会说出口秘密的檀香,似乎随着迎客僧照静之死,彻底消失在众人的视野里,群僧都说不知,而通过彼此的口供对照,还真的没有嫌疑。
至于公孙策拿着那封挑战书,根据上面的内容、笔迹、纸张,追查蛛丝马迹,在京师拥有书铺文茂堂的他,至今也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收获。
这个犯人,前所未有的难缠!
狄进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我考虑过这种可能性,贼人布置出那个杀人现场,特意留信于我,是一场挑战,同样也准备将我的精力全部拖延在那里,无暇他顾,正因为考虑到这般,我才请你和明远出马,自己去拿另一个贼子!”
“早该如此!”
包拯丝毫没有生气,反倒很是欣然,眉宇间又有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感:“此案既由我们接手,我和明远定要查明真相,找出凶手!”
“好!”
狄进从来没想过以一己之力与所有罪恶做抗争,他希望志同道合的友人越来越多,包拯和公孙策无疑就是这样的同伴。
不过在殿试的宫城门口谈论杀人案,终究不太合适,简短的交流后,狄进关照道:“查案也不急于这一时半刻,希仁,殿试不可大意。”
包拯平静地道:“我不大意。”
此时又有另一位士子上来攀谈,包拯退后,瞬间隐身于黑暗中,狄进都愣了愣,跟那人交谈起来。
考场外的等待,倒是弥补了缺席文会的遗憾,这群排名前列的同科,基本全部认识了个遍。
要知道这一科进士榜,虽然不如嘉佑二年龙虎榜,群星璀璨,出了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大佬,但也被后世称为宰执榜,不仅有韩琦、文彦博、包拯、王尧臣等名臣,更出了一连七位宰执。
狄进不会错失机会,好好交际一番,直到钟响从宫内传出,宫门缓缓开启。
当值的阁门使走出,众士子见了,开始按照名次,排成长长的一列,然后在禁军的护送下,由左掖门进宫,一路向前,朝着广政殿而去。
此时天已经微微亮了,再加上皇宫的空阔,已经能看清建筑物的轮廓,但没有人敢东张西望,都处于一种肃穆的气氛中。
经历五代乱世后,北宋的士大夫有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了国朝太平安定,敢于跟强权的不公作抗争,只要占着公理道义,连天子都能当面指责。
但处于封建时代,真正面对皇权时,那股从小到大所受教育的敬畏感还是油然而生,这两者似乎有些矛盾,却又并不矛盾。
狄进是唯一真正对皇权没有敬畏的,他的目不斜视,是觉得没什么好看的。
作为去故宫玩了不止一回的后世人来说,这宋朝的皇宫,实在有些寒酸。
所幸刚入宫中不久,韶乐就响了起来。
磅礴大气的宫廷大乐,配合上庄严的建筑,才终于有了皇家的体面感,这个后世就没有了,狄进也静静聆听着。
而受到这样的欢迎,众士子更是激动不已,有的眼眶就红了,殿试确实是高明的一招,能够极大地缩短天子与士人的距离感。
终于,在今科士子不紧不慢的步子下,广政殿到了。
这个殿阁在历史上的数年后,改名为集英殿,顾名思义,聚集英才,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每届科举殿试的场地,此外每年的春秋大宴也在这里举办。
因此殿宇相当宽阔,经过一根根数人合抱粗细的梁柱,来到大殿正中,三百四十二桌案齐备,今科的考官已经都在殿中等候,官家还未至。
以今科省元狄进为首,领众士子向考官行礼。
作揖之际,狄进明显能感受到,两道眼神格外不同。
一道温和善意,另一道则有些冰冷。
他怡然不惧,借着抬头的动作,迅速观察了一下对方。
温和善意的目光,不出意外是刘筠,这位知贡举的大儒,对于自己是相当的喜爱,完全是看对了眼。
况且有了殿试后,所有进士虽然都变为了天子门生,但知贡举和众进士之间,终究有一份情谊,将来官场中,多有帮衬和扶持。
至于那目光冰冷的官员,年纪比刘筠小,大约四十多岁,面容肃然威严,气度隐隐还在刘筠之上。
“吕夷简?”
狄进念头一转,就猜到了对方的身份。
如果说自己到目前为止,把朝堂之上将哪个臣子得罪得最惨,无疑是这位至今一面都没见过的参知政事。
原因很简单,他破了京师无首灭门案,而那一案当年任期的权知开封府,就是吕夷简。
本来这案子大伙儿都已经遗忘,结果重回视野,不仅重回,还破了,不仅破了,还和驸马与八大王扯上关系,所以朝堂上就有了声音,怀疑吕夷简当年是为了结交皇亲国戚,错漏真凶,其心不轨。
这个罪名,对于一位正要进位宰相的高官来说,影响是巨大的,狄进自忖再宽容的人,都很难不心怀芥蒂,何况真要是君子,当年就不会对案子视而不见,从历史上吕夷简的表现来看,他更是一个老谋深算,处事并无原则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