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有酒家(321)
话音一落,孙锦语转而又叹了口气:“她如今嫁给少年将军,也是自己心上之人,夫家不算大富大贵,但公爹和丈夫深受陛下器重。且当今贵妃,跟她婆母还沾着亲呢。养父养母也一直待她视如己出,跟府上的小郎君和郡主们一样的待遇。只是你不知道,去年就遭了两场大劫,先是被人扔进山谷里喂狼,好不容易捡了一条命,在西北跌跌撞撞,被送去和亲,差点又没命回来了。还有她几个月大的时候,巷子里的人说她是妖孽,差点被那些人活活烧死。”
吴氏听后瞠目结舌,“那你妹妹真是不容易,往后就有福了。对了,听闻这次你们回临安,卖了不少粮食。”
孙锦语点了点头:“大哥那儿的粮食多,我们没多少。”
吴氏眼里闪过一丝异样:“不过前日子你不在,我听二嫂和三嫂聊天,说年初的时候大哥已经在泉州卖了十几万斤的米,他们手里还能有这么多?”
孙锦语迟疑了下:“我听阿远说大房那些庄子里,都有好几年的存粮了,可能是将仓库都掏空了吧。”
“那倒也是,大嫂的陪嫁都是三百亩,后来婆母给的,自己这么多年还攒了不少。”
吴氏是羡慕家里的几位妯娌的,尤其是大嫂和三嫂,家里财大气粗。而她当初嫁过来,地一亩没有,带上许家的聘礼,还有娘家给的八十两嫁妆。
不过嫁过来她精心管家理账,他们两口子也置了两亩地。
“临安的米价是不是比咱们泉州高一些?”吴氏身子前倾悄声问道。
孙锦语:“嗯,好像是要高三两文。听上去差不多,但大房的粮食量大,这么一卖多得五六百两银子。大哥为答谢,给相公和我爹都分了五十两。至于从米从泉州运到临安,那是大哥到舅舅家借的几条船,花不了多少银子。”
吴氏若有所思道:“那……那下回你们再去临安卖米的时候,告诉我一声,我们地里收的不多,但能多卖几两是几两啊。”
孙锦语当即应下:“行,下回提前告诉你。”
第187章 害怕
初夏来临,二房四少奶奶生了个男娃,这是许四海重孙辈的第五个孩子,前边还有两个重孙,两个重孙女。
许婵和许婼总是相邀到四嫂房里看小侄子,还常常在这里碰到大侄女许泠月。许泠月是大房大哥家的长女,只比许婵小一岁,不过她一直斯文安静,不似许婵和许婼那般爱玩。如今还不到五岁,已经能写好多字了。
许家的孩子们都是到知府大人家的私塾读书,许婵过了六岁生辰后,孙锦语想着让她跟着哥哥姐姐们去私塾念书。但许婵去了两日, 第三天早上便抱着床柱子不跟去念书。
孙锦语:“你看阿婼都去念书了,上午都没人跟你玩,念书多好啊,不仅能认识好多字,也跟哥哥姐姐们一起玩。”
许婵坚决地摇了摇头:“不要去,等阿婼回来,我们还能一起玩。”
爹娘都劝过了,吴氏知道许婵不肯上学,也来劝了几句,几个人都没劝动她。
吴氏又过来劝孙锦语:“要不再等等吧?毕竟还小,我们阿婼去年也是不肯去私塾念书,今年自从看到泠月在老爷夫人面前一口气背了五首诗,她自己年长两岁,又是长辈,还背不出来,这就自觉羞愧要去念书了。”
没有好姐妹陪着玩的时候,许婵常常到各家看看侄子侄女,回来又在自家院子里玩。
转眼开春,院子里的海棠花开了,许修远带着许婵在院子里放风筝。孙锦语看了会儿账本,出来坐在台阶前看着他们父女俩玩。
其实她也不是非得要许婵去私塾念书,想想自己小时候去学堂还常常逃课,许修远也不是读书的料子,让他在书桌前坐着还不如在厨房灶台上干活。他们夫妻都是这样,阿婵不爱读书也毫不意外。孙锦语就想着等她再大点,到私塾认一认寻常的字,平日能用就行。
夏日,许四海接待监察御史,心里暗暗自喜。
知府大人已经是六十二岁高龄,已经向朝廷提出致仕书,一众官僚们私下里都猜测下一任泉州知府肯定是许四海。
许四海今年也五十八了,就想在致仕前做到四品知府。
监察御史在泉州待了三个月,随即返回京城。
临走许四海到官舍里请凌御史,想给他饯行,也希望他能透露一丝消息,但遭到了凌御史的拒绝。
直到第二天一众官僚到城外送凌御史,也没有谁能在他口中套出一句话,这让许四海有些惴惴不安。
……
许婵过了七岁,还是没去念书。一说到去私塾,就眼泪汪汪地望着爹娘哭。
孙锦语和许修远最疼这姑娘,见不得她掉一滴眼泪,便什么事都由着她。
一日许婵刚跟着母亲到主院给祖母请了安,回来看到爹爹在厨房里忙活,扒在门口瞧。
许修远正在做千层糕,这点心许婵常常吃,也很爱吃,但还不知这是怎么做的。瞧了一会儿起了兴致,缓缓走进厨房来,站在灶台旁看。
“去见过祖母了?”许修远问道。
许婵小脑袋点了点:“嗯,祖母还给我一个柿子。”
说着把手里的柿子拿给许修远,“爹爹帮我削皮。”
许修远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洗了洗手,拿刀给女儿削柿子。这是脆柿子,许婵往往只吃中间的一部分,那里最甜,还切成小块,用盘子装起来,拿勺子给她舀着吃。至于剩下的那部分,许修远削下来几口就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