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有酒家(322)
吃完了柿子,许婵又上屋里找母亲要了些蜜饯,拿到厨房里坐在小板凳上,一边看父亲做千层糕一边吃着蜜饯。
孙锦语在在房里理完了账目,上厨房来准备做午膳,看许婵还在这里,让阿珠带她出去玩。
许婵不肯,坐在凳子上不动,“我不要出去,我要在这里看爹娘做好吃的。”
孙锦语无奈一笑,还好这厨房挺宽敞,让阿珠把孩子带到墙边坐着,离灶台远一些。
快入冬了,孙锦语这天夜里刚钻进被窝,感觉有些凉飕飕的。叫阿珠换上厚实点的被子,又披上衣服,到许婵屋里看看。
还以为这丫头已经睡了,这会儿还在缠着奶娘给她讲故事。
“这么晚了,要听故事明日再听,快睡了。”孙锦语过来手伸进女儿的被子,摸到她的手还是暖暖的,又亲切问道:“冷不冷?”
许婵摇了下头:“不冷。”
孙锦语再给她掖了掖被子:“那快睡了,明儿再玩。”
看她准备起身要走,许婵坐起来拉住她:“阿娘别走。”
孙锦语回头摸了摸她的脑袋:“怎么今日跟娘撒起娇来了?且这么晚了还不睡,平日这个时候小呼噜都打响了。”
她刚坐回床边,许婵便投入她的怀抱里,胆胆怯怯的说道:“阿娘,我好怕。”
孙锦语抱着女儿,脸色微微一变,看向一旁奶娘。要知道许婵出生几乎一直是跟着奶娘睡的,四岁起就能一个人睡,从没说害怕过。
奶娘浅浅一笑,道出其中缘由:“下午姑娘找十六姑娘玩,遇上十五郎他们几个小郎君在说一些志怪故事,里头全是妖魔鬼怪。白天都还好好的,这到了晚上姑娘就有些怕了。”
孙锦语一笑,把女儿紧紧搂住亲了亲她的小脸蛋,“这世上根本没有鬼怪,都是说出来吓唬你们这些小姑娘的。不怕不怕,今晚跟爹娘一起睡,阿婵好久没跟爹娘一起睡了,让爹爹给我们讲故事好不好?”
说完孙锦语把女儿抱起来,别看许婵七岁多了,个头身量还没有侄女许泠月高。孙锦语估量着这八成又虽了她和母亲的骨骼,长大后也是个小个子。
这天晚上,许婵挨着爹娘一起睡,一觉睡到天亮了,感觉爹娘的被窝比自己的被窝更暖和。
之后几天晚上,许婵都是跟爹娘睡的,孙锦语两口子最疼这姑娘,何事无有不依的。孙锦语以为是她那日听了怪志故事,心里还怕着。但是苦了许修远,没到夜深想跟媳妇亲热时,碍于孩子在旁边,只好忍着。
天冷下来了,孙锦语给许婵买了两双棉靴。她后悔上次在京城没给许婵多买几双鞋,回来就盯着那一双鞋子穿,她又天天在园子里跑,鞋破口了都不舍得换。
她原本春秋穿的鞋还有十几双,放在屋里都落灰了,这买了两双新的鞋,才哄着把她脚上穿的换下来。
陶氏回回看许婵,衣服鞋子都不带重样的,说话都带着酸意,觉得一个姑娘没必要这么浪费银子。
其实孙锦语也并未觉得自己在女儿的吃穿上花太多心思,娘家二老不似公婆这般重男轻女,每次回去都要给孩子买许多东西,吃的玩的穿的,只要许婵想要,没有得不到的。许婵生得乖巧,杜南秋也喜欢这个姑娘,回回见也要给孩子送点东西。还有上回在京城,他们夫妇逛街给孩子买了些,王婉儿和王妃也送了些,单是许婵的衣服玩具鞋子,就装了整整两大箱子。
库房里还有两匹料子,是王婉儿送的,这桃红的花色,说给许婵做衣裳一定很好看。
孙锦语瞧着她柜子里的衣裳还很多,且许婵个子长得慢,去年的衣裳都还在穿,那两匹布就先放着,等她再大些拿来做衣裳。
十月中旬,大房全院的人出远门,大少奶奶娘家父亲五十大寿,一家三代都是祝寿。
许四海盼着升官文书早日下来,但这一天天过去了,始终没有消息,连一点风声都没有。这两个月心里焦躁不安,也无心去赴寿宴。
陶氏也不想去,来回也要两三天,最主要的是她不习惯在别人家过夜,准备了贺礼让许大爷帮忙带去。
大房人这一走,院子空了不少,就剩下妾室通房和仆人。
半个月过去,大房的人还不见回来,陶氏派人去催。这不比孙锦语他们回临安,派人去叫来回也得一个月,何况又怕惹得肖克岚两口子不高兴,忍忍就罢了。
几天过后,派去的人回来了,说大爷他们根本没去贺寿。
陶氏将此事告诉许四海,心里顿然发毛。
孩子们是去贺寿的,怎么会没赴宴呢?既然没去贺寿,那这半个月人都去哪儿了?
许四海连忙派官兵,从泉州府到永春县的路上找,不仅仅一个人都没找到,从那日马车出北城门有人看见,之后就连见过他们的人都没有。
许大爷一家三代九人,加上五个贴身的婆子和小厮,这一群十四个人,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许四海夫妇连着几天都没睡好觉,如今不仅仅是官府的兵,许四海还到军营里借了些人帮忙找,老三带着铺子上的伙计也在找,都没找到许大爷一家的下落。
陶氏整日以泪洗面,心想孩子们莫不是被土匪劫走了,但又没人来要钱,天天带着家里的儿子媳妇们跪在祠堂里,求祖先们保佑孩子们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