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有酒家(367)
许修远跪在爹娘的坟前泣不成声,孙锦语虽然恨二老苛待女儿,但这个时候眼眶里泪水依旧在打转。
许老六还要赶着到学堂教书,留他们二人在此地。
半个时辰过去,许修远依旧哭得撕心裂肺,孙锦语擦擦泪水过去扶住他。
“娘子,我真不知道那是军粮,我若是知道,给我一百个胆子都不敢卖啊!是我害了爹娘,还连累了岳丈大人。”许修远懊悔不已,哭得昏天黑地,方圆五里深山里,只听到他的哀嚎声。
许老六如今在家城里一个偏远的小巷子,当初手里的积蓄不够,还向岳父借了十两。
吴氏这两年身子不好,总是头晕。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只剩下最小的儿子还没娶妻。
许婼是去年嫁人的,当时陶氏在还,还没分家。丈夫是城外一处果园的小儿子,家里人口也多,但果园不大,勉强能紧一大家子吃喝。这亲事还是吴老爹撮合的,当时聘金是二十两,陶氏受了二房三房两个儿媳的蛊惑,要拿走这二十两聘金。吴氏破天荒为女儿闹一场,只争回来八两,又拿出自己存的二两,才把女儿送出门。
念在吴氏曾照拂过许婵,孙锦语临走的时候,把身上的银子都拿出来,只留下回京的盘缠,剩下的二十三两银子,还有自己头上的一支玉簪,一对玉坠子,都留给了他们。
中秋过后,天气渐凉。
这天中午,孙秀娥在房里算账,这两年感觉眼睛看东西越发的模糊。孙锦语和许修远在的时候,都不敢再让她下厨房。
她想是时候该让孙锦语接管家里的产业了,其实也就是收收田租罢了,并不费神。
没多会儿,孙锦语端着梨羹进来:“娘,你找我啊?”
她把梨羹放在桌上:“这是阿远给你做的梨羹,止咳润肺的。”
孙秀娥端起碗吃了两口,“为娘年纪大了,就想着你和修远把接下来的日子过好,这些都是家里的产业。我们自家城外有一个小庄子,剩下的还有一百亩地都只需收租,这些佃户也都挺自觉,每次还没到日子便把银子交上来。若是遇到有些到了日子没交的,你们要到城外去找找,八成是忘了。”
孙锦语看着这一叠一叠的契纸,若有所思道:“娘,把这些……交给大郎媳妇吧。”
孙秀娥一愣,诧异地看着她。
孙锦语犹豫再三,出口道:“我跟阿远商量过了,明年想回临安开一家小酒馆。”
第214章 孙记酒楼
孙秀娥一时无言,神情黯淡下来。
孙锦语坐在她旁边,轻声细语道:“娘,你和爹爹年事渐高,等他年老告老还乡,咱们都要回临安的啊。拖婉儿的福,我和阿远在琼州受人关照,这些年厨艺一直没有丢。阿远又会做点心和糖水,还有咱们家祖传的酿酒方子,这不用太可惜了。我之前在泉州酿过酒,在琼州的时候也酿过两坛,感觉都没有在临安时酿的味香醇厚,口感上总有差距。经历这次流放,我想清楚了,我们才不过四十多岁,以后还是靠着自己双手过日子更踏实。”
孙秀娥嘴微微一撇:“你这才回来不久,就又想离开爹娘啊?”
孙锦语挽着她的胳膊,解释道:“我也不想离开爹娘,可得到临安选铺子,开张还要很长一段日子,要把铺子经营好了,想必到时候爹爹也要告老还乡了,我和阿远再把你们二老接回来养老。”
尽管舍不得女儿,孙秀娥还是遵从她的意愿。整理下家里的账目,拿出三千两银子出来,孩子们决定做生意,她自然是要大力支持的,反正将来家里这些钱财都是他们的,早给晚给都一样。
孙锦语拿到几张银票时,登时瞪大了双眼,又有几分欣喜:“娘,咱们什么时候有这么多钱啊?”
孙秀娥:“我们原本家里的钱确实不多,但这几年里,陛下赏赐的,还有先帝赏赐的,别说我们两位老的够用,即便是你们也是花不完的。怎么样?要不还是别做生意了,家里钱真的够你们用。”
孙锦语笑了笑,迟疑道:“这都是爹爹大半生努力得来的,我们俩年纪轻轻怎么能游手好闲呢?”
孙秀娥满眼欣慰地看着女儿,觉得她这几年真的长大了许多。
“都依你吧,想做就做,爹娘永远支持你。既然要做,那就做好做大了,这银子你收着,回去也别租铺子,看看能不能买几间临街的铺面,屋子全拆了盖一栋几层的小楼来,就像醉仙居那样气派的小楼。到时候就不是酒馆,那应该叫酒楼。经营铺子也不是这么简单的,里里外外都要多学着些。”
孙锦语开心地收下银票,“好,到时候来找娘讨教生意经。”
三月春暖花开,孙锦语和许修远准备回临安。
临行前一天,行装都收拾得差不多了,下午王婉儿带着女儿过来串门,还送了几匹料子过来给孙锦语。
这是几匹上好的云锦,孙锦语一看有些不敢收:“这……这么好的料子,给我可惜了,都在厨房里干活,别给糟蹋了。”
王婉儿:“怎么能糟蹋呢?这以后是要做掌柜的人了,穿这云锦正合适。”
孙锦语只好道谢收下,目光看向圆桌旁吃点心的小女孩,她缓缓走过去。
“微微啊,千层糕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