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261)
看到太子妃的桌上放着书卷,他颇为好奇地拾起:“竟是《公羊传》?听说公卿之间大多崇尚辞藻杜丽的《左氏春秋》,倒是头一次见喜爱公羊子版本的。”
杨姝华笑道:“不过是臣妾的个人趣味罢了,春秋三书之中,唯《公羊传》传于口耳成书,更为流俗,臣妾才疏学浅,故有此好。”
“本宫倒是觉得其书与少傅们所教古文经颇有不同,读来耳目一新,不知太子妃是否也有此感想?”
“臣妾愚钝,不太懂这些背后的含义。”
太子笑了笑,并未继续就这个话题说下去,而是换了给话题:“说起来,太子妃可知道这两日京中又出了个新鲜东西?”
杨姝华面色茫然:“臣妾久居深宫,不知宫外之事。”
太子情绪有些浮动,咳嗽了两声后,笑着开口道:“与太子妃娘家有关的热闹事,太子妃居然都不知?”
杨姝华一副错愕的神色:“娘家……这……可是家中的哪位子孙闹出了什么大事?”
太子大笑起来,笑得又忍不住咳嗽了数声,杨姝华拍打着太子的脊背替他舒缓了一阵,随后便听得太子开口:“来,东西拿进来。”
小黄门捧着个小食盘进来,食盘的正中间,放着一碟银灰色的乳皮置物。
“这是……生民坊的苦果羹?”
虽说只品尝了一次,但杨姝华多少还对这个为她和贵妃姨母赢得圣上嘉奖的东西有些印象。虽说,于她看来,那灰扑扑的外表和带着苦涩的口感,确实不怎么能入口就是了。
与她上次所见的苦果羹不同,这次的“苦果羹”边上还放着几味调料,并且端近了才发现,确实色泽上也有所不同,今日这叠,灰色要更突出些,而她记忆中的苦果羹则要更近于乳白色些。
晶莹的灰色,有如月光下流动的银练。
“此物名为‘棉花果’,不过,父皇给它取了个更应景的名字,叫做月华糕。”
“确实色如月华。”杨姝华点了点头,“是生民坊做的新品吗?”
太子听到她这么说,笑了起来:“可惜不是,反倒是因为这个,生民坊的掌柜吃了官司,正和沈家的六羡茶庄闹得不可开交呢。”
“啊?”杨姝华表面讶然,心中却有些戚戚然。
杨家对外宣称“苦果羹”是杨况自洪州习得,可杨姝华知道杨况此前去洪州是奔着捉拿沈明昭去的,以他的性子,哪里会去注意漫山遍野长着什么树?他连江南稻田里的禾苗和韭菜都分不清。不过是杨家对外的合理说辞,只要圣上和京城人都信了,是真是假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可扯上宁不羡就古怪了。
那位沈少夫人之前在苦果羹风靡时一直保持缄默,如今跳出来承认,是疯了,生怕人家不知道那个半路失踪的女囚犯是谁吗?
“这是怎么回事?”她疑惑地问。
“只能说,食色,性也。”
太子殿下将事情原原本本地道与杨姝华。
生民坊的楚掌柜路过莫停居,对一妇人见色起意,劫走了妇人,可谁知那妇人竟是江南浮云茶庄来京的客人,代表陶庄主来和沈刺史夫人谈生意的。如今,沈少夫人得了消息,砸了京兆尹的登闻鼓把人救出来,陶庄主也亲自来京。
生民坊理亏,便将苦果羹配方与六羡茶庄共享。沈少夫人那边拿到配上之后再度改良出棉花果,谁知竟比原本的苦果羹更受京中人民的欢迎。
“六羡茶庄的这个棉花果,吸水就能食用,比生民坊的更加便于保存,而且可以根据蘸水调整口味,几味蘸水便有几味口感,相当不错。较之苦果羹,月华糕更适合送往西北。如今他们四下达成一致,父皇便也顺应安抚,沈刺史夫人如今已加封四品诰命。自大俞建立以来,她还是第一位不以夫君受封而得封赏的诰命妇。过杨家也并未被亏待,杨况因发现苦栗果有功,也被加封了散官品阶。”说着,太子忽然看向了一旁的杨姝华,问道,“太子妃可还满意?”
杨姝华笑笑:“殿下说笑,臣妾何来的满不满意,杨氏忠于朝廷,忠于陛下,一切以陛下评判为主旨,不敢自专。”
太子咳嗽两声:“本宫自然信任太子妃的母族。”
杨姝华干笑了一下。
正好,侍女将鸽子汤盛了上来。
琉璃汤盅一掀开,鲜美醇厚的热气盈满室内,汤脂如羊乳般洁白,上下浮动着几枚鲜枣,令人不禁食指大动。
杨姝华顺势将那碍眼的棉花果子挤去了一边,奉上汤碗:“殿下请用。”
太子殿下接过了碗:“多谢。”
不知为何……
杨姝华总觉得,方才提到沈、杨之争的结果时,太子眼中的神情,似乎并不是全然的高兴。
可她再仔细用目光探寻过去时,他的眼中,就只剩下那碗乳白色的汤了。
*
宁不羡躺在院中晒太阳,边上烟罗炭燃着,小火煨着一炉加了鲜牛乳和蜂糖的茶水。
奉五娘教的吃饭,说是西域的牛乳内加了蜂糖后可以去掉乳片保存时留下的盐醋味,再兑入茶水后煮沸,堪称人间绝味。
宁不羡听完,偶然试了一次,当即奉为天茶。
茶清乳厚,蜂糖甘甜,这是怎样的人间绝妙搭配!
沈夫人也很喜欢,不过她不爱喝热的,只爱凉的,撺掇着灵玥给她做茶乳冰酪。
三日前,宁不羡四品硕人的诰命敕封下到了沈家。
丈夫贬官期间加封诰命,放在整个大俞都是头一份的光耀门楣。哪怕老太君再不喜欢她抛头露面做生意,但如今她获此殊荣,获得皇家封赏,老太君也不得不认下她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