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十八世纪当神仙(607)
本来弃婴的事,就应该是政府的事,这些东西夏青黛就当成是对婴儿们的资助了。
等明日启程离开京城之后,没有欧文开地图,她也没有机会再回来了,希望这群小婴儿能顺利成长吧。
离开庇婴塔后夏青黛便回到了现代,只见她盘膝坐在玻璃钢前的地板上,正一样一样地数着欧文的礼单。
对于外国使者的赏赐,乾隆还是很大方。除了给英国国王准备的之外,使团上上下下所有人也都拿到了相应的礼物。
欧文身为副使,且还颇受乾隆赏识,得到的礼物堪比主使马戛尔尼,比另一位副使斯当东的礼物可要丰厚得多。
那些茶叶倒还罢了,其他精美的瓷器和锦缎可全都是宝贝呐!
夏青黛早就已经美滋滋地想过了,那些御赐的瓷器,比如鼻烟壶和碗碟漆器什么的,闲时欣赏,穷时就当成微雕艺术品卖出去换钱,绝对有市场。
而宫廷出手的美轮美奂的锦缎就更不用说了,全都可以卡纺织品bug带到现代!
这些龙缎、妆缎、蓝缎、帽缎、酱色缎、素缎、倭缎、丝、绫、杭绸、纺丝、大卷纱、八丝缎等等,都不是普通人能买到的东西。现代不会有,十八世纪末的大清市面上也不流通,这都是皇亲贵胄垄断的精品。
在马戛尔尼借生病拖延时间与大清官员周旋,妄想能完成通商合作的出使任务时,夏青黛就让欧文请了京城技术最好的一批绣娘,帮忙裁剪制作了几套汉服。
后来乾隆听说了欧文做汉服是要送给那位东方表妹后,大手一挥,还另外加赐了他两套成品礼服呢。
出自大清宫廷绣娘之手的礼物,想一想就知道有多奢华,反正西方那些溢价极高的高定礼服拍马也难及。
夏青黛现在卖歌不缺钱了,就不是很舍得把这种御赐的宝贝卖掉,决定留着自己收藏。
至于她让欧文请的宫外高手制成的成衣,她也不打算卖。而是准备过年的时候,给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们当礼物。当然了,最不能少了她哥的。
要卖只卖在京城成衣铺购买的服饰,虽然从布料到针脚都比不得御赐之物,可跟现代用缝纫机制作的比起来,那也有匠心多了。
她是挑成衣铺里的高级款买的,一般这种都是卖给士族。普通老百姓别说买了,看都看不着,店里的人压根不会拿出来给普通人瞧。
来大清一趟,夏青黛就带了三十套各式各样的汉服出去,到时候挂小红书上慢慢卖。每套定价三、四万,又能赚一笔七位数的小钱钱。之所以没带更多,是因为这里还有闻人翊在,可以补货。
此后英国使团一路沿运河南下,政治上的事一件没办成,但是关于记载大清风俗民情等事,还是顺便做了不少的。
马戛尔尼还买到了一小批茶树,交给船队里的植物学家打理。
多亏了这次出使多带了两位植物学家,不然现在都没专业人才了。他们船队刚出发没两个月,就死过一位植物学家。
这个时代漂洋过海走远途,身体素质不强的,太容易送命了。船上的医生就那点水平,是不能指望从鬼门关抢人的。
所以真病重的时候,船上众人除了被医生放血之外,还是跪地拜神,祈求欧文家的女神能显灵救他们一救。
夏青黛也确实出手过几次的,在众人虔诚祈祷给她上贡了信仰之力后,她就以隐身的状态下凡把脉开药。
但凡有她出手的都救回来了,这也是很正常的。都只是一些因为缺医少药而显得严重的病症罢了,在现代医药面前不堪一击。
几个月后,欧文一行沿内陆运河南下的使团,在广州与装着礼品海运过来的大船会合。
夏青黛在大清的布施之旅,也随着欧文的离开而结束。这段时间,使团每到一个地方,夏青黛都会在县城里放下庇婴塔。
为了吸收信仰之力,她还特地去西湖妆造店做了古装仙女妆,然后去市区一家放着3D人像打印机的商场,打印了好几个自己的立体雕塑。
别说,放在庇婴塔大堂里面真就有人拜,能得些香火。
只是可能拜的人还不够多,时间不够久,一旦欧文离开了那片区域,夏青黛也就收不到香火了。
至于未来天长日久之下,能不能重燃星火,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幸好还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闻人翊山寨的那座祖神石像,一直坚挺地伫立原地。地图范围没有因为欧文的远离而缩小,比浮翠山庄强一些。
还有就是闻人翊仿佛成了她在大清的代言人,只要他给“祖神”上了香,夏青黛就能看到他。虽然范围很窄,但也是野图,聊胜于无。
第548章 搞基建大家都很认真
1794年1月10日,英国使团告别了广州当地的抚台、藩台、知府及众多地方官,还有一路护送他们南下的王文雄和乔人杰两位大人,启碇离开。
船至澳门时,众人下船略作勾留,并于3月17日正式离开华夏,启航回国。
回程的路,比来时顺利不少。一路没有再遇到大风暴,也没有像来时一样被风浪冲散队伍,仅仅耗时半年时间,于当年9月顺利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可喜可贺的是,即便欧文回到了浮翠山庄,有石像镇守的闻人翊山寨,却也没有就此消失。
夏青黛的造景缸就此一分为二。
当然了,山寨的面积跟浮翠山庄还是不能比的,只占据了一个角落。可这毕竟也是长期地图,可以算作夏青黛的根据地之一了。
因为这次出使大清的外交任务一件都没有完成,英国使团成员回国后,为了甩锅,对大清的评价自然不可能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