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逆天毒妻:萌宝陪我来重生(260)

作者: 羽小灵 阅读记录

第453章 更重要的任务

萧御史在书房内沉思了许久,终于开口打破了寂静:“是赤羽营的将士吗?还有何人同行?”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在问一个至关重要的秘密。

“副帅是林大郎将军,南玄南大人则是监军。”离堆回答道,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虑,似乎预感到即将到来的离别将充满未知与危险。

“那么,出城计划是怎样的呢?”萧御史的眉头微皱,目光锐利如刀,“四千军士的粮草如何运送?补给由谁负责?”

离堆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出城计划是分批行动,粮草已经先行运送,由廖权贵将军负责,并在长州汇合。”

萧御史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既然如此,你便尽快出发吧,切莫误了大事。”

离堆默默地收拾着自己的行囊,刀剑肩甲虽然许久未曾使用,但依旧保养得熠熠生辉。他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与担忧,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坚定与决心。

萧御史看着离堆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他转身回到书房,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他知道,这次离开将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而他所面临的任务也异常艰巨。

不久后,萧御史来到御史台,准备向金大人告假。金大人看着他有些惊讶:“你要告假这么久?到底有什么事?”

萧御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开口:“家母病重,家中又没有主母照顾,我必须亲自回去照料。”

金大人闻言冷哼一声:“府上难道没有丫鬟婆子吗?非要你亲自去照顾?”

金大人对萧御史过去种种糊涂决定颇有意见。

萧御史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承受着金大人的责备。他知道,自己的决定或许会让金大人失望,但他更清楚,奔赴岭南,是他的责任与义务。

金大人看着萧御史沉默不语的样子,心中也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平素与萧御史交好,知道他的为人与性格。虽然他觉得萧御史的决定有些冲动,但他也明白,对于一个孝顺的儿子来说,母亲的生命无疑是最重要的。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对萧御史说道:“你既然已经决定了,我岂有不成全之理?只是作为同僚和朋友,我有一句话要提醒你。你的母亲虽然病重,但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和安全。毕竟,你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和责任需要承担。”

萧御史点了点头,感激地看着金大人。他知道,金大人的话是出于真心和关心。他深吸一口气,然后转身离去。

策马回府的路上,萧御史的心情异常沉重。他知道,这次离开将意味着他将面临无数的危险和挑战。但他也明白,这是他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回到府中,他亲自传召了管家过来。他看着管家,神情严肃而庄重:“从今天开始,五小姐和我都不在府中,由你来主持府中一切事宜。”

管家闻言有些惊讶,但他还是恭敬地答道:“是,老爷。”

萧御史继续说道:“你要好好照顾云梦小姐,大公子在朝中任职,不常回来,若是大公子回来,你也必定以他的话为令。”

管家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萧御史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我要去乡下为老夫人选一处墓地,让她百年后能够安宁长眠。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里,你要尽心尽力地照顾老夫人,奈何她病重,舒服的活,怕是不成了。”

第454章 长孙皇后

夜色如墨,萧御史府邸的灯火在夜色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萧御史静静地站在窗前,目光透过窗棂,望向那无边的黑暗,他的眼神深邃而复杂,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管家,老夫人就拜托你了。”萧御史转过身来,对着身边的管家继续低声吩咐道。管家点了点头,面露凝重之色,他知道,老爷这一去定然有大事。

萧御史轻轻披上了斗篷,遮掩住了自己的身形,然后悄然走出了府邸。翻身上马,他的身影在夜色中逐渐消失,仿佛融入了这片黑暗之中。

与此同时,皇宫中的翊坤宫却是一片灯火通明。皇帝坐在龙榻上,眉头紧锁,心事重重。长孙皇后坐在一旁,她的目光温柔而关切,仿佛在试图抚慰皇帝内心的烦躁。

“皇上,您有心事?”长孙皇后轻声问道。

皇帝叹了口气,缓缓地开口:“朕在想皇祖母的事情。”

长孙皇后微微一愣,她没想到皇帝会突然提起这件事情。她知道,皇祖母在皇帝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但是,她并不明白皇帝为何会如此烦恼。

“皇祖母近日来似乎有些不寻常的举动,朕担心她老人家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们。”皇帝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长孙皇后轻轻握住了皇帝的手,柔声道:“皇上,皇祖母她老人家一向深谋远虑,她这么做一定有她的用意。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相信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

皇帝点了点头,但是心中的疑惑却并未因此而消散。他知道,皇祖母的决定往往关乎着大庆的命运,他不能掉以轻心。

看到皇上的神情,长孙皇后怔住,疑惑地问道:“皇祖母难道另有打算?”皇帝轻轻摇头,眸中透露出一丝困惑:“我起初也这么想,但经过查探,她的军队与太上皇的军队都未有过调动,看来并无其他计划。”

皇帝心中越发不解,皇祖母为何要以这四千人为代价?“这个萧云汐,如今看来倒像是个隐患。”皇帝皱眉道,“那日她竟想在我面前死谏,若真有真才实学也就罢了,但我查过,她不过是个平庸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