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170)
这回腌的辣白菜,还加了桃肉进去,吃着带着一股清爽的果子甜香味与那酸辣的口感,吃着开胃不腻,配着红豆粥吃,许黟能吃两碗。
造了两碗粥,许黟剥了水煮鸡子,慢条斯理地品尝着。
他不爱吃蛋黄,但小黄爱吃,把蛋黄分给小黄后,许黟结束这顿早食。
……
许黟在来到宋朝后,就一直在县城周围摸索,没有出去外面的县城开拓地图。
虽然盐亭县挺好的,但他每回途经那条官道,总是会想,这条路一直往前行,会去到一座怎么样的县城。
会不会同盐亭县一般,充满着烟火气味,与现代商业化的古镇,是全然不同的感受,这里节奏天然地带着一种慢,可又是处处辛劳忙碌。
与百姓不一样的是,这里守城的士兵身上带着懒怠,守城的官兵悠悠地坐在城墙楼里,喝着婢女沏上来的茶。马槽里养着的马,许久没带出来溜达,要不是负责粮食的马监将肥水流到自己的口袋里,这马怕不是要当成猪来养。
自然,这些和许黟都无关。
他只是感慨,不愧是宋朝呀,这会还是北宋初期,蜀地这边就少见健硕的军马了。
行路里,看到最多的就是牛、驴、骡子。
权贵人家也养马的,这些能落到大户手里的马,皆是没法成为战场的瘦马、弱马。可以用它们来托运货物,拉马车,比起骡子自然更强,就是普通人家买不到。
牙人那边,早就把货源牢牢掌握在手里,只漏给有权有势的人家。
像许黟……他就远远地见过一回。
许黟把扩散的思绪收回,阿旭阿锦在收拾他出行的行囊了。
他要出远门一趟,前往梓潼县。
这事,要从昨日说起。
唐大叔年轻时候是行脚商,岁数大起来后,他就很少干行脚商这行当。不过,却不是一点都不沾。
昨日他来许家喝茶,聊起他第二天要去往梓潼县采办货物,有家医馆托他去梓潼县购买一批药材。
这梓潼县是蜀道中很重要的关键城县,一头连着中原,一头通往西域,那边有不少中原或是蜀地之中没有的东西,是往来行商们都会经过的地方。
因而,那边的药材价格自然是要比去府城熟药所更低价了。
不过去往梓潼县的路山重水复,沟壑众横,其非常奇险。若没有同行结伴的商队,以及有随行的护卫,恐怕很难安全通过。
唐大叔来访,是想着许黟作为大夫,要是去购买药材,还可以给许黟顺带一份。
他道:“许小郎你要是有什么需要的,我能替你买来,就给你带回来。”
许黟微笑着起身拱手问:“唐叔此行需几日归来?”
“六天。”唐大叔道。
这去的话少说两日,到梓潼县需要舟车劳顿歇息半日,接着再去联系贩药的商贩,这些都需要时间。
许黟心思微动,只需要六日,比他想像的要短几日。
他想着问:“唐叔,你们此行可否再多一人?我想亲自去梓潼县看看。”
他又道,这去梓潼县购买药材,得需要一个会识得药的,才不会被以次充好,或以假乱真。
唐大叔听后,瞬间就心动了。
说这事他来安排,让许黟第二天只带上出门的行礼和去往梓潼县那两日的干粮即可。
于是,便有了第二天,许黟要临时出趟远门这事。
这种事自然不能带上两个小孩。阿旭阿锦也懂事,只负责把行礼备好,阿旭大清早就在灶房里烙白面饼子,包的两种馅儿,一种是甜口的芝麻馅,一种是咸口的菘菜干馅。
阿锦则是做了两个小锦囊,她只会针线活,不会绣活,做的是最为简陋的款式。
“郎君,香包做好了。”阿锦做好锦囊便拿给许黟瞧。
许黟满意地拿着锦囊去到灶房,挑了几种药材,分别装到香囊里。
一个系在腰间,一个贴身放着。
不仅如此,他还把炮制的急救丸,以及治拉肚子的药丸等等,能想到的都带上。
要是路上真的需要用到药,却没有的,就只能自求多福,就地寻找了。
很快,许黟背着半人高的行囊出门,行囊里有换洗的衣物,一把刀。
木弓不方便带在身上,他就没有装上。
等他来到唐大叔家,唐大叔也准备好了。他带的东西更多,有一个装行囊的竹箱,两个空箱。
唐大叔笑眯眯地说:“此行托付我带的东西不少,有些小件的,还是不能和其他货物放在一起。”
许黟颔首,赞同他这个说法。
他们在屋里聊了几句路上需注意的地方,许黟问道:“等会我坐哪辆车?”
“你与我同车。”唐大叔开玩笑道,“剩下的那些人都是粗汉,你要是跟他们乘坐一辆车,怕是熏得休息不好。”
许黟一愣,而后笑了起来。
接着,就有一辆骡车行驶到南街来接他们。
驾车的是个长着两条黑粗眉,颚骨处有道半寸疤痕,神色凶狠,身上带有戾气的壮汉。
他冬天里只穿了棉布短褐,外面搭着一条厚厚的狼皮,腰间别着一把弯刀,不像是蜀地这边才有的款式。
进入车厢里,唐大叔小声地跟许黟介绍这人:“这位驾车的汉子是个老手,常年走蜀道,对去梓潼县的路很熟。我们走商的,难免会遇到恶人,他呀……这样。”
唐大叔比了一个割脖子的动作,提醒许黟这人手里沾着血,不好惹。
许黟沉着地点点头,外面的世界比他想的要凶险。
这一趟,他就当做是提前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