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351)
柴火灰, 便是草木灰。
许黟这两年挖了不少药材, 遇到带种子的,便都收了起来。他想着冬季后,在庭院里开辟一片实验药田,试着能不能育出药苗来。
他看着何娘子说要打余秋林的模样,忍俊不禁。
两人没说多久,阿旭和阿锦穿着新衣裳出来见人。
他们在许黟和何娘子面前转了转身, 得到一致好评,方六娘在旁边夸何娘子的针线活好, 说成衣店里卖的衣裳, 都比不上。
何娘子捂脸笑道:“你莫要夸我了,倒叫我不好意思来, 对了,黟哥儿你也快去换上,若有哪里不合身的,我再给你改改。”
“我就不了。”许黟脸皮薄,摇头拒绝了,“何娘子你做的,自当合身。”
何娘子“诶”了声,催促他快去换。
连方六娘也在笑着,喊许黟快去把新衣裳给换了。
两人实在太热情了,许黟对上她们,毫无胜算。无法,只好拿上衣裳进了屋。
何娘子给许黟做的衣裳,选了上好的墨绿色棉布,衬托得他清新俊逸,温润如玉。
“好一个俊俏的小郎君。”何娘子眼里带着笑。
方六娘点点头:“郎君穿上这衣裳,确实不凡,好生像哪家贵公子哥。”
许黟:“……”
他红了红耳朵,回去把新衣裳换下来。
何娘子没有待多久,她还有其他事要忙,便说余秋林回来时,便遣他过来。
……
许黟没闲多久,过了半日,云柏就来请人,说郭中攸有请。
郭中攸休息半日便恢复精神气,兴致颇高的询问许黟,盐亭县可有哪些好去处。
盐亭县哪里有趣,许黟便想到了翠园。
翠园有个翠湖,里面养着不少肥美的鱼,一条就有几斤重。翠园里还有个莲花湖,不过已是深秋,湖里怕是没有莲花可以欣赏。
“听闻金鹅山上,有座寺庙极其灵验,不知许大夫可去过那里?”郭中攸问道。
许黟道:“我常去金鹅山寻药材,寺庙倒是少去,但也去过几回。”
郭中攸问道:“去一趟如何?”
许黟道:“好,郭大夫稍候,我去安排车辆。”
许黟安排的是刘伯的牛车,他只带了阿旭,郭中攸带着云柏,一行人带着上山的工具,便出了门。
路上,刘伯热情洋溢地讲着盐亭县的风土人情,小到吃食,大到哪些热门消息,无不一清二楚。
郭中攸和云柏都听得滋滋有味,觉得这赶牛车的老丈人,果然不可貌相。
“老丈人你与许大夫可熟悉?”郭中攸笑着问。
刘伯一愣,撇眼去看许黟,见许黟面色自如,就笑呵呵道:“熟嘞,许大夫雇了我的牛车,每回出城上山,都坐的我车嘞。”
“这山上有不少药材吧?”
郭中攸想到他在庭院里看到的那些晾晒药材的架子。
识药的百姓不多,但那些百姓也不傻,若是哪里有药材,都争着抢着去挖采。
郭中攸年轻时,常进山挖过不少药材,后来年纪大了些,有回不小心摔了一跤,腿肿了半个月,便不像之前去得勤了。
且遂宁府比盐亭县要热闹,郊外几座山都是有主之山。
许黟道:“想要挖药材,要进深些的地方,那里百姓怕蛇虫和猛兽,不敢进去。”
郭中攸有些意外:“你倒是不怕?”
许黟笑笑:“带了辟蛇药和砍刀,若真遇到猛兽,跑了便是。”
刘伯闻言,嘴角抽了抽。若不是亲眼见到许黟拖着一头野山猪,他怕是信了这话。
一路聊着天,金鹅山很快便到了。
金鹅寺就在半山腰上,有条通往半山腰的石台阶,是上山的信徒自主自发砌的。已有好些年,常年踩踏,一些石阶中间都凹了下去。
郭中攸和云柏第一次来,山上风景不错,他们走走停停,许黟在旁边陪同着,见到有遗漏的药材,就将其挖了放到后面的竹筐里。
云柏回头,恰好看到许黟拿着什么放到竹筐,疑惑问:“许大夫,你挖了什么?”
“是青菀。”许黟把筐里的青菀拿给他瞧。
云柏看到这长着紫色花朵,像是小菊花的植物叫做青菀,有些愣住。
他学医时间不长,虽也跟着郭中攸识得不少药材药草,可好些不常见的药材还不认识。
“这药材能治什么?为什么开着紫色花,取的是这名字?”云柏凑到鼻子嗅了嗅,一面问许黟。
许黟说道:“这青菀一名,出自魏晋吴普撰写的《吴氏本草》,它也有另外的名字,叫紫菀。”
“味苦,性温,归肺经。”这时,郭中攸走了过来,拿过这株青菀,对着云柏道,“这青菀可祛痰止咳,散寒润肺,你切莫记得,以后若是在路上瞧见了,可将它收了。”
“学生知晓了。”云柏恭敬道。
郭中攸把手里的青菀还给许黟,笑道:“我们赏景,你却在寻药材,令老夫惭愧啊。”
许黟道:“在下只是习惯了。”
郭中攸满意点头:“这习惯好,柏儿,你要多学学。”
云柏低下头:“学生,知晓了。”
许黟哑然失笑。
金鹅寺不大,没什么好逛的,他们在上面点了一炷香,拜了拜,就无其他事可做。
接下来的几日,郭中攸一直在许家与许黟论医道。
郭中攸不愧是师承御医所学,他对中医的学识见地,比一般的民医更加深厚。且,这是许黟首次与这个时代的大夫论道,隔着时代,许黟在郭中攸身上,见识到了什么是医痴。
哪怕历史长河里,并没有留下一个叫做“郭中攸”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