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352)
许黟在心里默默地想,只有真正地接触这个人,才能对他的学识、能力进行客观的判断。
判断告诉许黟,郭中攸是个值得结交的大夫。
于是,许黟便也将吴关山给叫上了。
“我在盐亭里,也有一个相识的大夫,他实乃仁人志士,亦有悬壶济世之心,想来郭大夫见到他,会欢喜的。”许黟热情推荐。
郭中攸是来见许黟的,许黟推荐的人,自然是见一见。
很快,许黟就喊阿旭去请吴关山。
吴关山听到是从遂宁府来的大夫,赶在医馆关门后,匆匆提着一壶酒,另两包切好的王家婆卤肉上门。
“吴兄,就等你了。”
许黟看着他来了,拉着他去到庭院。
深秋的夜晚,风吹落枯叶,云薄月清,灯光烛火斜照在树影上,咕噜噜叫着的炉子烧着滚烫的汤水。
秋的冷,与打边炉热滚滚四处飘散的热气,形成一方天地。
吴关山看到一个长得面貌慈和的老丈人举着筷子,夹着一片肉蘸着葱碟吃,便知这人是谁。
他上前行礼:“在下吴关山,见过郭大夫。”
“吴大夫来了呀,别站着快坐下。”几日时间,郭中攸已然把许家当自己家了,他招待道,“今日食的边炉,味道甚好,你们也快尝尝。”
吴关山愣然地看向许黟,只见许黟微微笑地对他摇了摇头。
“郭大夫,能与你同坐而谈,是某之幸。”吴关山说罢,倒了酒先饮一杯。
郭中攸摆手:“你们这些后生,就爱说客套话,我们都是大夫,没有高贵之分。再者,我是跑来找许黟论道的,你是许黟叫来的,想来也有几分能耐才是。”
“……”吴关山没想到对方不按常理出牌。
开场白结束,郭中攸直接问他师承的是谁,学医多少年,可识得多少药材,有没有去游历过?
吴关山一一回答,郭中攸却摇了摇头:“你不行,你还是太规矩了。”
“此……此话怎讲?”吴关山诧异问他。
郭中攸道:“你学医后,一直规规矩矩守在医馆里,兴在医馆,败也在医馆,只能坐井观天,困在此处了。”
吴关山神色恍惚,他从未想到此处。
自他学医以来,遵循的便是师父的话,师父让他留下来打理医馆,他便留下来了。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离开盐亭县,去到别处,也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医馆。
与郭中攸论道后,吴关山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困惑。
但郭中攸有一点说对了,他便是太规矩了。
即使被点出来,他依旧不敢去想,他离开盐亭县后,能去哪里。
许黟知晓他的苦恼后,叹息道:“吴兄,人的志向不同,有人想当官,有人想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而有的人只想过安稳日子。人与人本不同,你若是按郭大夫之言而改变主意,何尝不是在走他人为你选的路。”
吴关山闻言,心中的迷茫清晰了一些。
是啊,他何尝不是在为一件未发生的事,而黯然神伤。
……
遂宁府。
时隔两月,余秋林带出来的消食丸卖得差不多了。
这日,他在城南临时租下的小院里,收到许黟寄给他的信件。
余秋林拆开看完内容,没有多想,急忙地去城里打听关于郭中攸的消息。
得到消息后,他便收拾行囊,准备回家了。
第129章
郭中攸在许家一住就是半个月, 除开最开始的几日都在与许黟进行学术交流,剩下的日子,他就在许家开了坐诊。
不收诊金, 免费给来看病的病患义诊。
冬日快要来临了,天气愈发严寒,平头百姓里,穷得缺少棉衣袄子的人家, 出门在外打工, 或是下田干活,都尽量用搓软的草绒塞到衣物里。
哪怕如此, 还是有好些穷苦人家病倒。
梨花村, 李大路从盐矿赶回家时, 从他媳妇的口中得知,他爹已经高烧三日了。他在盐矿里当盐工很艰苦,每日都要下盐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经常不能回家。
李大路每个月只有一天的假期,此次若不是同村的人说他爹快不行了,盐矿的管事还不愿意放他回来。
“三娘,我爹他……”李大路看着躺在木床上,病骨支离,连水都喝不进去的亲爹, 眼眶发热,眼泪啪啪地掉下来。
三娘摸着眼泪, 低声道:“大路, 公爹他前几日下田,不小心被王大户的管家撞倒, 摔进田沟里了。你也晓得,这天那么冷,公爹回家后,当夜就起了烧。”
“那王大户的管家呢?”李大路猩红着眼睛,气愤喊,“他们就没带爹去看大夫?”
三娘哭着道:“那管事的就扔了一吊钱,我说要去请大夫来,他……”三娘说不下去了,她撸起袖子,给李大路看胳膊上的鞭痕。
他们在梨花村没有田地,是佃的王大户的田地,佃户的日子不好过,李大路才跑去当了盐工。
家里搜刮不出多少银钱给公爹看病,三娘就请了村里的李半仙儿。李半仙儿会炼丹,还会画符,收的钱不贵,三娘就请了李半仙来看病。
公爹吃了李半仙的药丹和符水,依旧没好起来。
眼见着公爹快不行了,三娘做不了主意,求了村里人去给李大路送消息。
李大路跌坐在床边,他作为家里的男人,看到妻子被人打了,却无法替她讨回公道来,甚至他爹都快要病死了,李大路都不敢找那王大户。
那王大户在梨花村就是霸主,梨花村几百亩田地,有三分之二都在王大户的名下。
他们村里人,好多都是佃租的王大户的田地在耕种,哪家被欺辱了,都不敢上去讨公道,生怕连佃户的身份都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