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353)
如今的盐亭县,富得流油的大户主多,穷得连豆粥都吃不饱的穷苦百姓也多。
更何况这会快要入冬了,要是在这个时候丢了吃饭的田地,那他们能熬得过明年春的耕种,也熬不过青黄不接的时候。
“爹……”李大路哽着嗓子,淘淘大哭起来。
三娘跟着一起哭。
三娘也是个命苦的,当年她家闹灾,他爹娘带着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逃来梨花村,等到梨花村时,三个女儿只活了一个,那就是三娘。
三娘没名字,她排行最小,就叫三娘。
村里就有好几个叫三娘的,嫁给李大路后,同村人都叫她“大路家的”,以此来区分哪个三娘。
他们哭过后,便出来屋子,商量着怎么给爹办后事。
“把稻草席和被子裹上吧,爹在冬天走的话,没有被子,会冷。”
“可是……家里就只有两条被子,埋了的话,狗娃回来,就没有被子用了。”
两人一阵沉默,李大路蹲在地上,双手捂脸,手掌手背都是挖盐矿时留下来的伤痕和皲裂。
三娘看得心疼地落下泪,去舀了温水给他暖手。
“别,别浪费了。”李大路喊道。
他们没在屋外待太久,外面实在是太冷了,而且李大路的爹好像醒来了,在里面一声声的咳嗽着。
三娘急忙拿着帕子沾水,敷在公爹干裂的嘴唇上,想着能让公爹沾点水喝。
兴许是儿子回来了,李大路的爹睁开眼醒来了,皮带骨的手掌抓住李大路的手,声音嘶哑无力:“儿啊……儿啊……”
“爹,爹,你要说什么?”李大路跪在地上,求着他爹说话。
“儿啊……爹……不想死……”李大路的爹落下眼泪。
听清他爹说了什么,李大路又崩溃地流涕痛哭。
他太没用了,从未让他爹过上一天好日子。
“大路,我们救救公爹吧!”三娘看不下去了,她想到了她姐姐,当时她姐姐就是发着烧,人昏昏迷迷的都不清醒着,也是这般拉着她的手,喊着她的名字,说想活下去……
这时,同村好友跑来到李大路家里。
“李大路回来了?”好友喊道,“你爹有救了,城里的许大夫可知晓,他家里有个姓郭的大夫,在开义诊呢。”
“铁牛,我爹起不来床了。”李大路心灰意冷地摇头。
他们村离县城几十里地,赶过去,他爹怕是不成了。
铁牛骂他糊涂:“你花两个钱,坐牛车去!”他拿出几个钱,塞到李大路的手里,叫他快去村口。
村口有个姓刘的车把式,正要去县城里。
*
李大路带着三娘和他爹赶到许家时,他爹还剩一口气。
赶车的刘伯催促他们快进去,还主动地搭把手搬着老丈人进去宅子。
见着如此气派的宅子,李大路同手同脚的,像是来到王大户的宅子。但王大户的宅子更加富丽堂皇,院子里都是下人,而许大夫家的庭院,摆放着好些架子,每个架子上面都放着簸箕,有的是空的,有的晒着药材。
他们进去,便能闻到浓郁到无法忽略的药味。
路过庭院的廊道,他们来到堂屋,见到堂屋已有好几个穿着破烂的病人在排队等着。
这时,一个穿着棉衣,长得眉清目秀的少年郎往他们走过来。
李大路有些无措的愣在原地,然后他听见这个小郎君对旁边的刘伯说道:“刘伯,你带病人过来了?这是怎么了,瞧着可病得不轻。”
刘伯道:“是病得不轻,可否问问许大夫,能不能插队?”
插队一词,还是许黟说的,刘伯就记住了。
阿旭点点头,说他去问问。
李大路和三娘都是满脸拘谨的不敢动,路上他们还在祈祷着,但直到来到这里,他们就又胆怯了。
他爹已经昏迷不醒,如今就靠着李大路抱着。
但很快,那个少年郎就跑了回来,喊着他们去旁边的房间里。
他们进来到房间,先是觉得这房间好暖和,再一看,就看到房间里有张床,放着炭炉,还有一个长得很是好看的郎君。
那郎君见着他们便走过来,温和地主动关心道:“快将老人家放到床上。”
“这是发热,有几天了?”许黟拿手一探额头,拧起眉梢地问他们。
李大路看向妻子,拘束的回话:“有三天了。”
许黟在为眼前的老人家诊脉,这老人是受了风寒,邪风入侵,但拖延不治,如今已经邪气入肺,引起风温肺热证。
“老人家有肺热证,不能拖,我先开退热的药方,这位娘子你带着去煎上。”许黟没有废话,直接说完,就起身去开方子。
他给老人家给的是麻黄汤,主治恶寒发热,发汗解表。许黟开完方子,便拿给阿旭。
“你去开药,这麻黄汤,要先将麻黄煎到起沸,再加其他药材。”许黟交代下去后。
又对傻愣在原地的李大路说道:“我现在要为老人家针灸,你在旁搭把手。”
“好、好的。”李大路还不晓得这人是谁,但经过刚才那番操作,他已经全然没了主意,只听对方的。
许黟叫他把老人家的衣服解开,用帕子浸温水擦身,他就老老实实的照办着,等到他看见这个年轻的大夫取出银针,扎在他爹的胸膛时,他终于回过神来。
“大夫,这、这是做什么?”李大路有些慌张。
许黟没理会他,专心扎针。
跟着进来的刘伯见状,很是淡定地开口说道:“许大夫在救你爹,你爹都昏迷不醒了,不把人扎醒怎么喝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