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灿烂人生(119)
胡巧月竟然主动来找他,这一定是天大的事。
…
来到顾念申办公室,胡巧月默默地打量一圈。这市府大院是解放前的建筑,高大的梧桐树在窗口投下斑驳的光影,顾念申端着茶杯过来,木地板踩出岁月的吱嘎声。
“胡老师,喝茶。”
胡巧月点头致谢,开口道:“我不绕弯子,落实政策四五年了,我知道当年好些旧人家都陆续发还了财产。我想来问问,我符合政策吗?”
顾念申心中一动,倒是没有想法,从来不求人的胡巧月,竟然是为了此事而来。
说起来,因为心中愧疚的关系,他对胡巧月的境遇一直格外关注。市里在腾退当年罚没的房屋和财产时,也曾经提起过胡氏。
但说来也奇怪,作为胡家在晋陵的唯一后代,胡巧月从来没提出过任何申请。
加之阳川路那些房屋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住满了大大小小的人家,腾退难度非常大,既然胡家不提,便也一直拖着,无人过问。
落实政策这种事,其实有相当大的弹性。
要不要归还,归还多少,都有弹性。毕竟有些人家已经没有了后人,而有些罚没的财产已经流落不知所踪,根本也就谈不上执行。
就是那些已经明文归还的房屋,三四年过去住户都没腾空的也多着呢,全都是焦头烂额的事。
他知道胡巧月的情况属实两可之间,能争取,但没把握。
想了想,顾念申道:“胡老师,我跟您说实话,可以申请,但把握不大……”
又怕胡巧月失望,顾念申又赶紧道:“不过胡老师您放心,只要收到您的申请,我一定全力以赴帮你协调,需要我说话的场合,我也一定会去争取。”
胡巧月手里一直紧紧地捏着一只小皮包,此时她打开皮包,取出两封信,郑重地递给顾念申。
“这是我大哥胡巧英寄回国的两封信,一封给市领导,一封要请市领导转交省里有关部门,如果符合条件,大哥想回国探亲,顺便办理落实政策事宜。”
见她说得如此郑重,顾念申也脸色凝重起来,他接过两封信,只见信封都是打开的,显然胡巧月都看过。
“我可以看吗?”顾念申问。
“可以。我先告辞,信你可以慢慢看,看完了,就你决定交给谁。”
胡巧月说得平淡,顾念申却感到了沉沉的份量。
这哪里是两封信,这是阳川路半条街啊。
第090章 进城
事实上对当年的胡家, 绝大部分人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没人知道胡家大少爷胡巧英到底是怎样的特殊身份。而这两封信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将揭开怎样一段尘封在历史岁月中的往事。
林思危并不知道奶奶已经收到了回信,毕竟奶奶的信也只寄出去一个多月, 都不知道能不能辗转飞到大洋彼岸呢。
她这几天在忙贾芳的转学。
吴山海听说是她小姨家孩子要来城里读书, 倒也很上心,林思危又用贾士兵留给她的钱买了些礼物送给吴师母。吴师母并非见钱眼开之人, 但谁又会拒绝好意呢?而且她去跟校长开口,要是拎些礼物去,校长也脸上有光啊。
三初中在市郊, 并不是市区的老名校,入学并不很难,校长笑纳两条烟, 顺手就批了条子。
等苏红霞一家浩浩荡荡来到晋陵, 贾芳的转学手续已经办得差不多了。
一见林思危, 贾芳惊叫着冲上来, 攀住林思危的胳膊又笑又跳。
“姐姐长这么高了!姐姐你在城里是吃的发酵粉吗?姐姐你是不是天天有牛奶喝?”
小朋友的问号总是特别多, 贾芳虽然已经初三, 却一直都在沙平县长大, 对晋陵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在晋陵成功立足、甚至还能帮自己办好转学的林思危更是充满了崇拜。
她和林思危一直有通信,感觉这个以前懦弱内向的表姐, 到了晋陵之后简直换了一个人, 贾芳深信,这是城市给予的力量。
她贾芳现在到了晋陵城,一定也可以改变人生。
表弟贾亚明还小, 才落脚不到半天,已经盯上了隔壁小孩的玻璃弹珠, 蹲在门口羡慕地看他们打弹珠,对屋里大人们的聊天毫无兴趣。
苏红霞用毛巾包住头发,举着扫帚掸屋顶的灰尘,一边咳嗽一边嚷:“思危不要进来,里头灰得很。”
贾士兵则在厢房里整理杂物,一把拎出个破镜子,大喊:“红霞,快来看,这有个镜子。”
又照照自己,虽然镜子的裂痕将他的鼻子都分成了两半,却并不妨碍他高兴:“这镜子还挺大啊,哟,这额头上啥时候割破了,我都不知道。”
苏红霞一听有大镜子,激动得举着扫帚就“飞”了过来。
她在乡下时压根舍不得买镜子,平常有需要就打一盆水照照。此刻她也顾不上贾士兵的破额头了,将镜子搁在窗台上,仔细地端详着自己。
“哎呀,你看我有一根白头发了。”
贾士兵道:“老太婆了,有白头发那不是很正常。”
“滚!”
林思危和贾芳在屋外听得咯咯笑。林思危道:“走,带你去三初中认认路,别到时候不知道怎么上学。”
“好!”贾芳一听要出门,更兴奋了,跟屋里喊,“妈,我跟姐姐去认学校。”
林思危自己是后世穿越而来,跟这个世界也很是融合了一阵。从自己的经历去推想原身一个农村女孩突然扔到城市里的窘迫,林思危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