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灿烂人生(206)
他们都是干了几十年的技术骨干,向来也就是被尊称一声“师傅”,被喊“专家”还真是头一回。
脸上好生有光。
林思危又道:“这些专家不仅能为生产出力,还是以后给学生上课的客座教授。”
“哟,不敢当,不敢当。”老梁赶紧摆手,其实眉开眼笑,连光秃秃的头皮都在发亮。
其实那有什么教授不教授的,粮校虽然是省级,也只是个技工学校,就是校长谢宝生也不敢说自己是教授,压根就没这个职称。
但加个“客座”,听着就非常有档次。而且,也不用职称。
学校说你是“客座教授”,你就是。就如小林老师说你是“专家”,你就是。
这些老技术骨干,一部分是手里的技术不想荒废,另一部分原因也是冲着多一份收入来的。没想到还能得到这样的尊敬,干活自然更尽心尽力。
谁也没忘了,今天的主角是胡巧英。
张正德对胡巧英道:“胡老,您看咱们这个厂子刚起步,做到这样真不容易啊。”
胡巧英点点头,感叹道:“想起我当年创业,也是艰苦啊。”
然后转头对谢宝生道:“谢校长,我有个想法,咱们能不能去办公室谈谈?”
第140章 合资
众人到会议室落座, 胡巧英开门见山:“我想注资良效食品加工厂。”
谢宝生呆住。
他一个干了多年教学的校长,没经历过这种事。校办工厂还可以被外面人来投资吗?
而且这人还是华侨,这投资算是……外资?
这局面, 谢宝生有点不会了, 不由看向轻工局局长张正德。
张局长也不会啊。
整个晋陵轻工局,都没有一家由私人来注资的企业, 更别说还是外资。
不过张正德跟着考察团去过好几次京城和海城,数年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外资持欢迎态度, 一些国际上非常有名的品牌已经到大城市投资建厂。晋陵离海城很近,虽然城市不大,但工业基础很好, 也有心接纳外资, 不过到目前只在初步意向中, 并没有真正落实的。
张正德老练, 心中虽然不会, 但脸上却很会。
他接过谢宝生的眼神, 微微点了点, 示意他放心,然后缓缓道:“胡老是真的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工业发展, 这份精神让我们十分感动, 咱们粮校这个校办厂,刚刚成立,是一粒芝麻刚刚开头, 正需要大量的水份、大量的肥料来滋养,不过……”
嘴上说着这些场面话, 张正德其实心里早就在权衡。
市里希望有外商来投资,这是肯定的。这次胡巧英回国探亲,不光省市领导接见,也安排去了好几家龙头企业参观,这是展示晋陵工业实力的意思。都知道胡巧英不仅是当年的爱国人士平反,更是一位事业成功的外商,说市里没点想法,也不太可能。
不过,市里目前有意向的几家,都是品牌直接来建厂,倒没听说过往现有工厂注资的。
这种注资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所有制。
说了“不过”两个字,张正德笑了:“嗨,说什么‘不过’啊,困难总会有的,但有了胡老这份心,再难的事,咱们也要努力办成!”
胡巧英怎会不知道张正德的想法。
虽然他三十多年不在国内,但他毕竟是华人,有些办事风格是骨子里的,比如当下的婉转迂回,他都懂。
而且胡巧英心里明白,这事其实要定夺的是粮校,是校办厂。办成了,轻工局也摘果子,办不成,轻工局也是一身轻,其实没那么重要。
于是胡巧英笑道:“不瞒你们说,从我们决定回国,心里就有这个想法。这些年虽然我不在国内,心却一直牵挂着。听说改革开放了,出了很多政策,我就知道,这里一定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土地。我既是回国探亲,与久别的亲人重逢,也想看看有没有投资创业的可能。
“政策方面,我已经了解过了。咱们前几年就出台了《合资企业经营法》,这在政策上是合法的,完全没有问题。”
谢宝生也反应过来,自己学校的直属领导其实还是省厅。外商合资这么大的事,肯定还是要省厅通过,不管是省厅的郁建秀,还是市里主管工业的顾念申,肯定都比张正德说得上话。
眼下,张正德已经表完态,实际上真正需要拿主意的,还是他谢宝生。
说实话,如果能有人捧着钱来投资,谢宝生当然求之不得啊。
他看一眼张正德,张正德已是一脸志得意满的领导模样,显然是等他表态了。于是谢宝生一脸激动:“我们校办厂正是需要资金的时候,要是能有新的投资,那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了!”
一句话,我们当然需要钱,越多越好。
林思危接过胡巧英投来的表扬目光,也微微笑了笑。她在这样的场合,很恰当地隐身了,并没有出头发言。但实际上,胡巧英注资一事他们已经商量了好几天。
也正是有了注资某个企业的想法,才会来良效厂参观。实地参观,是胡巧英最后拍板的关键。
至于所有制,林思危也早就想到了,正是她查过了《合资企业经营法》的条款,才非常确定注资计划可行。余下的,就是粮校这边的想法了。
不用问,粮校不会有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