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犹存:一树桃花春带雨(172)

作者: 老历 阅读记录

这仍然是个叮嘱。

儿子对母亲的。

他要她记住这个约定。

冬至的时候,大家一起吃汤圆。

有他,有弟弟,有妹妹,还有爸爸妈妈,就他们一家人。

文雪笑着点头,但是泪水已经把她的视线模糊了。

那天上午,她的心情变得很糟。

而那天上午,忆美竟然没睡醒!

作者有话要说:汗,凑合看吧各位。为了打这点字,俺滴心跳已经一百八了。这章简直是华丽丽的梨花体嘛~

第121章 等待·祭天

日子一天天地过,离约定的“冬至”也越来越近了。

等待的日子是熬人的。而每等一天希望就减少一分的折磨也非常人能够忍受的。这感觉就好像是把人活生生地丢进锅里,灶里却用小火一点点地熬煮。熬到你血液凝固,熬到你骨头都脆了,让你毫无杂念不能挣扎,最后在渐渐中放弃自己,然后沉沦下去。

而这,就是文雪此刻的感受。

立冬已过,文雪想陪孩子们的希望就越渺茫。她等不到消息,就打电话去,可是却没有人接。

那个把她丢进锅里活烹的人,好像已经把她给忘了。

在上一次的电话后,他再没给她丝毫的接触。

就连派太监问候这样的事也给免了。

她完全被他隔离到了这个家庭圈子之外,

这原本是她早就想到的。但她没有想到他会隔离得这么彻底。

也许当初送她出宫就是他事先预谋好了的——逼得她自己来说。

那一巴掌的的打击也是他先前想过的。

太妃的步步紧逼和得寸进尺,说不准就是得到了他的授意或者暗示。

一步步地前推,所有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看都能顺理成章。文雪的感受不再想过去那么单薄了,这里面不仅有寒心,绝望,还有恐怖。

她不明白自己是怎么跟这样一个人过了那么多年的。

更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过了这么久才认清他。

或许,他是一直在改变,而自己却一直后知后觉。

总之,她被那个人遗忘了。

而那个人的事,她却能从印刷的报纸上看到一些。

肃亲王正在拿冬至祭天的事做文章,张罗了张罗了一帮写手在官方的报纸上鼓吹,故意制

造出舆论要皇帝在冬至那天去祭天的假象。

冬至几天,本是清朝的老规矩。说是那天皇帝从天坛回来,换上皮子,下面的官员方才能

正式换上冬衣。

可是这个规矩早已经荒废多年了,最近的一次,也是宣统复辟,张勋进京了,十二岁的皇

帝才去了一次。可以称得上是“有名无实”。

而现在,却又要讲这个规矩执行起来。花费大不说,连皇帝本人都不见得有多大兴致。溥

铦是不信神的人,他连听到有关自己是神话他都只是付之一笑——有人说,在他出生那天,有

人看见有龙在醇王府上空盘旋。

更别说要他正儿八经地去祭天酬神了。

所以,在肃亲王正式上疏时,他拒绝了,朱笔批复:

不去。

第二次,肃亲王又联合了恭亲王和庆亲王一起上了折子。

他还是:不去。

第三次,他们又找了六位内阁首辅,再加上了醇王爷的名字,再上折子。

这一回,他留中不发了。

三天后,他回复:去。

消息一经传出,舆论一片哗然。左翼报纸的批评文章纷至沓来。因为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看

来,这种酬神仪式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很荒谬。

可是肃亲王府上却是张灯结彩。

庆亲王恭亲王府上,也是大宴宾客。

只有醇王府,还是一如平常。

据说醇王爷那一天神情阴郁,闭门不出。

在这些七七八八有关皇亲贵胄的小道新闻里,文雪唯一寻不到的就是有关溥铦的消息。看到的只是那些大幅刊载的诏书。

而这些全是经他人之手写出来的工整文章。

冷冷冰冰,不带一点儿的个人情绪。

在报纸上,她能获悉他一天干了什么,开了几次会,身体如何。

但就是琢磨不到他的心情。

还有,他的心思。

他越来越像一个帝王了。冰冷,坚硬,一丝不露。谁都无法刺探他的所思所想。

包括她在内。

过去朝夕相处的人会变得如此陌生,这是她没想到的。她更没有想到,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会这么远。远得不容她再存半点幻想。

三天后,礼部将皇帝冬至当天的行程公布出来。

那都是历代大清皇帝所走的必经之路,只需稍加整理就能写出细节来。而剩下的事,只要

等着别的部门协调好了,就能一切顺利。

大年节前,突然增加工作量,而且还是这么重要的人物。那些局长处长之类的基层干部心

里肯定是叫苦不迭的。可是在穷追猛打的记者面前,他们却总是做出一副克己奉公,勤勤恳恳

的嘴脸。

他们说,一定齐心协力把事儿办好,给皇上争脸。

至于皇上他买不买他们这个面子,那就两说了。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到冬至那天,半个北京城都要安安静静了。就算不安静,也要压得

他们安静下来。

而后来是情况也的确如此,部分有政治倾向的报纸已经开始休刊,而那些质疑活批评祭祀

的文章也越来越少。

真的都安静了。

看来一切都已成定局,什么都改变不了了。

而文雪对此事的关心也在大典举行的前夕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