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如梦同人)宁安如梦我把CP磕乱了(87)
老三媳妇想效仿,可拿出银票很是困惑。不应该相公给她们钱花吗?怎么嫂子们还反过来了?
这哪里不对呢?她太年轻还想不明白嫂子们的深意啊。
再看老大老二的儿子们被安排去了杭州最好的书院,还有专门的先生一对一补课。
云裳记的衣服每日都可以穿,不带重样。休沐时间跟公公去旁观政务处理,了解民生经济,拓宽他们的眼界。
而她们的女儿,婆母高薪请来最好的先生给她们和雪惜一块上课,课程分别在琴棋书画加礼,乐,算,舞蹈。
京城高门不少是一个大家族女孩拼一块上课,先生水平参差不齐,还身兼多课。
不似她们家,每个课程安排一位女先生,专门对着几个孩子。
女儿们在休沐日子,跟着八面玲珑的堂妹穿戴一新去各家宴席长见识,锻炼社交能力,学习打理生意。
加上姜府每日各种不同的食膳。才住了几个月,就将大家养的健康美貌,一身贵气,仪容出众。
原本说好等女装售卖稳定下来,媳妇们可以回去京城。可尝到了甜头,媳妇们都不愿意回去了。
她们积极为婆母和堂妹出谋划策,抢着干活,显示自身价值。
老大和老二媳妇都有子有女,贤惠地表示愿意出钱买不能生育的扬州瘦马侍候相公,她们留下陪伴公婆子女。
让相公不必挂念。她们的孩子纷纷大度地表示支持母亲的决定。
老三媳妇去年才成婚,只能让她先回京城。
可她万般不情愿,为将来生孩子打算,大家苦口婆心劝的她不得不回去。
她回到京城没几天就哭了,她顿悟了,原来她对相公的爱抵不过同婆母嫂子们堂妹的情谊。
老三媳妇出自书香门第,她父亲是二十多年前的状元。
母亲同她说,父亲真正风光也只有当上状元那一年,因家底薄弱,在老家还能横行一时,来到京城就什么都不是。
去了翰林院,状元到探花能拉出一大把,她父亲在京城无人脉又不懂经营。
虽说非翰林不入阁。可人才济济的地方,能在翰林院修史到老都不错了。
大多人终其一生都没在天子心中留下姓名。
他们一家蜗居在胡同巷口,五六户家庭合住一间大杂院。周围的叔伯皆是翰林院饱读诗书之辈。
街坊面前还能被调侃一句这院子住的都是翰林院上官。
在里头才知道每家每日鸡飞狗跳,为柴米油盐的日子有多拥挤吵闹。
母亲每晚都要熬灯算账,恨不得将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
父亲的俸禄若当月能多十几个钱,母亲脸上就会多几分笑意。
他们养着她五兄弟姐妹着实不容易,要省钱供哥哥和弟弟读书。
父亲母亲日夜操劳,还要挤出时间辅导她和妹妹读书画画和绣花。就为了将来她们能嫁好人家。
于是一家的衣裳缝缝补补,不到穿烂都不敢添新衣。玩具就是手抄的书本。
她和妹妹们十岁就晓得拿绣好的帕子去商铺寄卖,换几个钱为将来出嫁添件新衣。
第12章 含春任攀搴
她和大哥从小就听话懂事,帮父母亲干活,带弟弟妹妹。父母亲疼她,想留她到十八九岁再嫁。
可哥哥谈了门不错的亲事,是他座师帮忙说的亲,家里却没有余钱多置间房。
父母合计了半天,长吁短叹都想不到办法,就想到去借利子钱。哥哥赶紧拦着,说若要这样连累家人不如不成亲。
未过门的嫂嫂是京城本地人,父亲是吏部侍郎。若非嫂嫂容貌普通身体肥胖,这亲事都轮不上她家。
因她家兄弟姐妹相貌极好,这才被嫂嫂家看中。
嫂嫂不嫌弃她家境况,肯屈尊下嫁,同他们住一块。日后等嫂嫂过门,她娘家帮衬一二,哥哥的前程就更能好。
她担忧哥哥错过了这门好亲事。算算她也快十八岁,便主动同爹娘说将她先嫁出去空个房间给大哥做新房。
本来是她和两个妹妹一间,哥哥和弟弟一间。等她嫁了,两个妹妹去同父母挤到一块。
弟弟在书院读书,休沐回来就在厅里打地铺。х
父母想了很久,还是同意找人给她相看。哥哥在书院听说了,赶回来哭着说他不成亲了。她与哥哥吵了半天。
多亏父亲同在翰林院的同族师伯照顾,说她恬静孝顺,父母皆有读书人的风骨。给她家介绍了户部侍郎的侄子。
当她听到对方有一套两进的宅子,一辆马车。年纪比她就大三岁。
她当场就高兴地哭了出来,激动地给师伯跪下磕头。
她家曾有户邻居,当年也是面临如此情况。
为了给中举的儿子攀附好亲事,同她交好的邻居姐姐就被她狠心的父母嫁了一个五十岁的官员做填房。
那家人风光得意地搬走了。她只看到回门的邻居姐姐的脸如同枯井,眼里再没了光。
对比之下,她家父母宁愿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委屈女儿。
原本还反对的哥哥去见了她未来的相公,喜气洋洋的回来了,打了几瓶好酒去找师伯道谢。
哥哥说这门好亲事可是打破脑袋都难寻。
哥哥和弟弟都掏出抄写书本攒的积蓄,带她置办了一套上好的衣裳和首饰,和父母一同领她去了姜侍郎府上相看。
姜侍郎夫人和女儿和她们聊了半天,夸她有大家风范,家庭和睦,很是中意她。
她同家人与她未来相公见了一面,对方相貌堂堂,为人老实,她更觉得是天上掉下了大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