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妾灭妻?她一纸休书另谋高嫁(219)
“陛下,眼下正是彻底解决谭家问题的最佳时机!”
一名官员迫不及待地进言,话语中充满了急迫,“时间不等人,陛下万万不可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皇帝没有立即回应,只是深深地凝视着案上那枚象征着谭家军权的兵符。
这枚自谭旭亲手呈上,便被永久摆放在这个位置的兵符,仿佛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与秘密。
皇帝命令不让任何人将其收起,众人虽然对其中的用意揣摩不透,却也不敢多问,生怕触怒了龙颜,引来不必要的灾祸。
“是啊,陛下,谭家二子因涉嫌刺杀被捕,这对于动摇谭家根基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契机!臣深知陛下对谭家多年戍守边疆、功勋赫赫的感激之情,然而他们功高震主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得不除。”
另一人紧跟着附和,言语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决。
“更何况,连那陆大将军都为谭家奔波至此,恐怕在他心中,早已分辨不清真正的忠诚所在——是陛下您,还是谭家?”
又有一人提及,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众臣你一言我一语,情绪激昂,整个殿内充满了紧迫的氛围。
而作为这场会议召集者的秦相爷,却始终保持沉默,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超脱于尘世之外。
他的眼睛在微闭与半开之间游离,似乎在衡量着什么。
面对群臣的迫切与躁动,皇帝始终保持着沉默,眉头微锁,似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无意于此刻开口。
众人误以为皇帝仍在犹豫不决,情绪愈发激动,几乎人人都盼望着能够立刻扳倒谭家,以显示自己的忠心与远见。
秦相爷见状,在心中默默摇了摇头。
这些年轻气盛的臣子太过急于求成,缺乏应有的稳重与策略,他还需慢慢调教。
就在众人情绪高涨到极点时,秦相爷终于开了口,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老臣以为,谭家多年劳苦功高,纵使二位公子行为不当,但谭家既然主动献上了兵符,明确表达了立场,此事理应到此为止,不宜再追究。”
皇帝闻言,目光从兵符上移开,深邃的眼神中透露出难以捉摸的意味,直直望向秦相爷。
第194章 亲自面圣
秦老丞相一发言,原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大臣们顿时安静下来,个个屏息凝神,等待着皇帝最终的裁决。
皇帝沉默片刻,缓缓开口,语速不紧不慢:“按照丞相的意思,我们是不是就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等到那位呼衍灼离开后,谭家的两个小子就可以释放了?”
这话一出,秦老丞相眉毛微微一挑,流露出一丝意外。
他今日前来,目的显然不是为了给谭家求情或调解矛盾。
“不过,微臣有一丝忧虑。”
秦相爷继续说道,他的语气突然变得沉重,“万一陛下因为谭家交出兵符就网开一面,外人会不会误解,认为陛下的真正意图自始至终都是那枚兵符呢?”
秦相爷的话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顿时激起一圈圈涟漪。
皇帝的脸色随之变得更加阴沉,似乎在考量着这背后可能引发的后果。
秦老丞相捕捉到了微妙的时机,紧接着说道:“臣担心,如果外界真的有此猜测,恐怕会对陛下的名誉造成不利影响。”
在场的群臣彼此交换了复杂的眼神,内心暗叹:姜果然还是老的辣!
短短几句话,竟然将谭家原本为救子献出的兵符,变作了威胁他们自己命运的符咒。
这份政治手腕,令人叹服!
随着秦相爷话音的落下,皇帝的脸色果然更添了几分阴郁。
作为一位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自然更加在意外界的看法,更何况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与尊严。
皇帝沉吟片刻,随后抬眸环视周围的大臣,最后视线停留在秦相爷身上,缓缓说道:“各位先退下吧。丞相,你留下来,我们品茗详谈。”
随着皇帝话音落地,内侍立刻上前,为秦老丞相换上了一盏新茶,动作利索而恭敬。
大臣们相互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再次望向秦相爷,心中五味杂陈,然后才纷纷起身告退。
皇帝则低垂着眼帘,仿佛一切都不曾入他眼帘。
当众人散去,御书房里只剩下君臣二人,气氛变得更为凝重。
皇帝这才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丞相对谭家之事,有何见解?”
秦老丞相沉吟片刻,慎重回答:“骠骑将军为国收复失地,功不可没,且在京中一直保持低调,不曾有任何越矩之举,无论是进是退,都遵循着为官之道,实为我等朝臣之楷模。”
这番话逻辑严谨,面面俱到,让人找不到反驳之处,体现了秦相爷深厚的政治智慧与语言技巧。
皇帝轻轻应了一声“嗯”,旋即又道:“当前局势复杂,丞相历经两朝,深受先帝信赖,是否有什么锦囊妙计,能为朕指明方向?”
秦相爷连忙站起身,恭敬地拱手道:“陛下信任老臣,是老臣的荣幸,但是此事……”
皇帝看出了秦相爷的迟疑,明白他心中已有盘算,只是碍于某些原因难以直接开口,便宽慰道:“这里没有外人,丞相不必顾虑太多,直言无妨。”
得到皇帝的许可,秦老丞相叹了口气,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缓缓言道:“依老臣拙见,谭家上交兵符,初衷或许只是为了保全两位公子,表面上看似倾尽所有,实则是失去了作为贵族应有的分寸。若陛下接纳了兵符而宽恕二位公子,民间必定会有诸多非议,认为陛下不够英明,对于那些为大昭浴血奋战的将领也持怀疑态度,此举仅仅是为了得到兵符,无疑会给陛下的声誉蒙上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