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秦]陛下何故水仙?(134)

作者: 昔谷今山 阅读记录

若是单纯多加监视,有何不能与他言道?

又思及从前看到他从宫中回来嘴边的伤,各种怪象串联起来,好似还真的串联出了传闻中的结果。

扶苏摇摇头,摇晃走了那不该有的想法。

每逢这个时刻,他都会即刻否决好似呼之欲出的事实。

否则,未免也太疯狂了……

嬴政看他莫名摇头,以为他是犯了头晕,问道:“近日劳顿?还是早些休息为好。”

扶苏被他忽如其来的关心问得有些懵,思及方才自己想了什么,顿时很是难为情,道:“好,客卿亦是。”

也就是此日后日,联军从寿陵开进,一路攻至函谷关。

秦军于关内迎敌,一时硝烟四起,漫天弩箭自城墙而下,联军攻城器械齐上,城下士兵如潮水般奔涌,却始终不得近了城墙。

第二日,联军再度开进,秦军出关迎敌,长戟与盾而成的兵阵在前,长弓放箭覆盖敌军后方增援。

待引得联军更多军力压上之时,王翦命令众将回撤关内,继而自上而下投掷火石,让其在面对众多伤亡的情况下不得不后撤。

王翦极善守城战,此战秦政尽然交由他指挥,两日下来,防线纹丝不动,秦军伤亡少有。

而此一战后,似乎是因初战不利,伤亡数众,联军忽而默然一天,再度攻城时,呈且战且退之势。

关前两军两相僵持,秦军谨慎,绝不随意倾巢出关,联军亦是吃了教训,不再贸然前进。

这样持续两日,王翦不觉此战就这样陷入了僵持的局面,反而却从其中觉出些异样来。

在此日统汇军情时,王翦将此异样报给秦政:“此次敌军只攻一回而尽然泄气,如此大动干戈,如今却不全力进攻,反而是且战且退。”

他推测道:“若不是他们军心不齐,那么就是另有谋划。”

“另有谋划。”秦政重复了一遍。

军帐内的烛影摇晃,半映衬在他脸上,秦政道:“那倒是巧得很。”

此时有一小将道:“会不会他们另有策应,不专攻函谷关?”

秦政并未注意是谁说的此话,只认真思考了这个可能,随后问:“若真另有策应,众卿以为,敌军会是如何安排?”

一时众人众说纷纭,有说联军或会突袭,有说联军同床异梦,或许是内部起了争斗,根本不是留有后手。

秦政在诸多意见中听取几项,随即分派了人去查探。

嬴政等他部署完,才道:“此事重大,还需与蒙张二位领军商议。”

不仅仅关乎战术,还有兵力抽调的问题。

此种情况临时抽调各地军士实为不妥,还需用好在此战中部署的精锐之师。

涉及商议,那么单纯用信使传信便是不妥。

秦政的视线扫了一圈,还不等他有所决定,嬴政道:“臣可前往。”

此事对于懂得战略部署的他来说,就是简单的传话交接任务,他既然接下,秦政也顺了他的意思,道:“那此事便交由客卿。”

说着,又去与王翦商讨其后战局,没有在他身上投注过多视线。

嬴政自然没有多说话,默然退出军帐,收好行李,当夜出发,一路加急,在一日后抵达了蒙张二人驻军的阴晋。

此路驻军正等着一个绕路东进的时机,见嬴政来,以为是函谷关那边秦政终于来信让他们动兵。

蒙恬当即出来迎了他。

他初次在这样堪称浩大的战役中担任裨将,整个人气场昂扬,见到他第一句:“客卿许久不见!”

他这个模样从前嬴政看得多,当下并未觉什么稀奇,颔首示意,就当是回了他这一声招呼,随后道:“大王有新令。”

“新令?”蒙恬问他:“何令要让客卿亲自前来?”

嬴政却未与他多说,待进了主帐,主将二人在其上,嬴政才详细说道:“函谷关处联军不急于进攻,且战且退,或是牵制我军。”

蒙骜听出了话间意思:“大王担忧其另有策应?”

“是,”嬴政道:“故特派我来与二位将军商议,大王的意思,是将军可见势而行。”

张唐闻言,且看了眼前沙盘,道:“若不专攻函谷关,那么便是上下绕行。”

他指着两处山脉:“若从其下绕走,山川为天险。”

又换了一侧,指了其上纵横的河流,道:“其上绕走,大河为拦。”

嬴政每每都在这种分岔出声:“渡河比之越过绵延山脉,或为上策。”

在场并未有人否决。

蒙骜则道:“既大王准许见势而行,那么可分三路。”

“我之大军暂且不动。”

“只派几队人马去往沿河各地,告之各地守将警戒,若有异况,即刻燃烽烟。”

“再派阿恬驻大河对岸策应,见到烽烟,带军增援。”

“不,四路,”张唐添道:“且看来者数目。”

“若规模庞大,阿恬增援之时切记及时求援,我二者即刻率军迎击。”

“若只是虚晃一枪,老夫带人助阿恬围剿此队敌军,蒙兄则照原计东去函谷关。”

两人经验老道,嬴政并未在他们战略部署时多话,只道:“告之各地守将警戒一事可交由本官。”

此为小事,本不该交由他去奔波,但既然他提了,蒙骜也没有多管,也就这样定下。

新的部署令一发,二人即刻出发。

因前段顺路,二人同行了一段路程。

行军无话,只在近了一地时,嬴政忽而停下了马,与蒙恬道:“就在此处吧。”

蒙恬在军令上从不含糊,当下没有随意答应,而是道:“只在此处,支援不能及时到大河北上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