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秦]陛下何故水仙?(307)

作者: 昔谷今山 阅读记录

魏亡。

直到此时,秦军攻势才让楚国猛然醒转。

寿春境内的王储之争暂且歇下,楚国危局被摆上了明面,楚国军队速发往边境,严阵以待。

却也在此时,秦国一收攻势,军队在魏国境内铺开,丝毫没有继续行进的意思。

楚国将领一时不知如何应战,却也不敢贸然后退,就这样驻扎在边境不远。

前线军情传到咸阳,秦政半靠在嬴政怀里,问:“就这样耗他们的粮草?”

嬴政答:“秦军也需修养。”

接连征战,至少要过去这个冬天,才好继续发动军士。

驻扎的粮草战备尽可从攻占的城池收缴,秦政决议为新旧年交替仍留在外驻扎的军士下发犒赏。

而又至一年冬日,每到这时,两人就会不约而同思及聚少离多的扶苏。

扶苏在水淹大梁后,便前去了这满目疮痍的魏国故都。

大水过境之后,这篇废墟之上尽然是流离失所的魏国民众。

扶苏去到大梁,收容了许多在此场灾祸中受难的百姓。

借着这几年积攒下来的威望与仁德之名,扶苏并没有成为百姓的众矢之的,反而成功将此地民众的矛头对准了水淹之际抢夺木材造船的贵族。

怨怒随之而起,这场针对于贵族的批判将秦国引水淹城的争议转移开去,扶苏的存在极大程度上化解了秦国在民意上的许多麻烦。

嬴政问起秦政来:“他近来可有传信回来?”

往常扶苏的来信都是秦政来收,近来秦政倒是未有接到他的来信。

不过,许多夸耀他的上书倒是一个接着一个。

秦政给他递了方才看过的一个。

嬴政打开之际,秦政与他概括道:“他们对扶苏的称呼都起了变化。”

从前是贤者扶苏。

“现在呢?”嬴政问。

还不等秦政答,他就看到了竹简上的字。

——圣者扶苏。

嬴政眉头舒缓,神色间尽然是欣慰。

他最终还是做到了他之所言。

没有秦王长子这个身份,他亦能成就一番事业。

其实他早已认可扶苏的这番话,不过以他的性子,自然是要做到最好,直至最后,才来寻求他的认可。

区别只在从前是他一人,现在则变成了寻求他与秦政的认可。

他已然做到,领下这份认可只差回咸阳。

只是近几年连年征战,秦国版图迅速扩大,不仅仅是他二人忙碌,扶苏在外亦然是四处奔波,连带着承诺的每年年关回来都不作了数。

秦政思索着该是何时将他抓回来,思来想去,秦军休整的这一个冬日,想来便是好时机。

两年未归的扶苏也没有拒绝此次的召回,接到家书后,他便踏上了归秦之路。

咸阳宫久违的团圆在飘雪中的阵阵欢笑中度过,开春,齐聚的鸟儿旋即各奔东西。

不久之后,层层披散在旧时魏国领土之内的秦国军队聚齐,秦国调集秦军大半主力开赴楚国。

一直守在边境的楚军奋起抵抗,初始,两军对战,还能战得有来有回。

可待秦军更改策略,采取拖延战术之际,楚国兵线调动便慢慢开始力不从心。

长期驻扎边境,又持续这样久的征战,楚国后方已然撑不起这样大的粮草开支,远在寿春的楚国政局在军事的危急之下再次崩裂,权争不断之际,错误的决断下出,楚国的国运自此断送。

急功近利的打法之下,楚国主力被王翦大破。

而此次跟在王翦身边的小将李信在此战中崭露头角,王翦颇为赏识,在军中任其为福将,由他带领一支军队侧翼助攻。

李信也不负他所望,配合他在楚国领土上攻城略地,长达一年有余的征战在寿春沦陷之际宣告结束。

楚国濒临灭亡之际,芈启与芈颠离秦。

作为楚国王室血脉,二人最终还是无法接受眼睁睁看着故国覆灭。

但在这个世界,两人并没有领军倒戈的机会。就连赶赴楚国,也被嬴政设计阻拦,直到都城覆灭之际,才得以与流落的王室会和。

现任楚王以及钦定的继任者死后,两者接连被立楚王,又接连被王翦与李信等一众秦臣追杀至死。

昔日同僚再会面,双方面上都没有见故友的慨叹,有的只是刀剑上的寒光。

国恨家仇,最后皆随着抛洒在故土的热血终结。

楚亡。

同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北上,在北境之地苟延残喘的燕国与赵国残党彻底被秦军吞没。

天下诸国,一时只剩了秦国与其一向“交好”的齐国。

对于长期被秦国远交近攻迷惑的齐国,在休整好军队后,秦国朝齐国派发了使臣。

意识到自己孤立无援的齐国这才觉出不妙。

长期袖手旁观,齐国在此时调集大军,却是于事无补。

人数众多的军队没有足够的粮草支撑,就连军备,都是已然被秦军淘汰的战备。

灭去燕国的王贲南下后,不费吹灰之力就绕开齐国虚张声势的人肉防线,绕后一击,随后长驱直入,直奔齐国都城临淄。

内政早已荒废的齐国朝堂见兵临城下,思及魏国都城之惨状,又念天下已然尽归秦,多我一个无妨。

心一横,齐王干脆不战而降。

齐亡。

是为秦王政十六年。

马蹄踏起飞扬尘土,埋葬了百年征战过往,天下自此,尽归秦土。

第165章 盛典

咸阳。

夏秋交替之际,初秋的风扫过秦国大地,齐国不战而降,天下诸国统归于秦的消息传回,秦军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