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到底在等谁(129)
动了恻隐之心的她将婴孩带上岸,抱入怀里,这么一抱便是好些年,一点一点,将女婴从小小个,养成如今这幅古灵精怪又活泼灵动的模样。
江云湄很聪慧,初入玄门的她显然不同于寻常弟子。江云湄的第一柄剑是苦木剑,是京月一刀一刀削的。她经常坐在京月身旁,依偎着京月,看着京月手中的动作。
再长大些,京月带着她离开了深山。一师一徒开始行走在江湖中,十余载里,她们看过大漠孤烟,看过松下清冷,看过繁华京城,也看过黄花乡间。
“师父!”
十五六岁的江云湄高高举起编好的黄菜花环,绕到京月身后,将花环戴在京月头上。
京月只觉头上有什么物什,她伸手碰了碰。
“顽皮。”她道,但没有半分呵斥的语气。
江云湄只是笑,而后又跑到黄花菜田去,给自己也编了一顶花环,戴在自己的头上,跑回来说:“师父一个,我一个。”
京月看着头顶黄色花环的她也笑了笑。
流年匆匆忙忙,转眼间,小姑娘也长成了大姑娘,十八岁的江云湄收到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柄剑。
这柄剑依旧是京月做的,通体银白的剑,能够很好地被她握入手中,用起来也比苦木剑还要顺手。
月色下,沐浴过的京月乌发半干垂下,微微敛着眸,低头给她的新剑缠上剑穗。
她看着京月,京月垂首缠剑穗,尽管是一手将她养大,如父如母,亦师亦友般的存在,但岁月还是没能在她的眉眼间留下任何痕迹,与小时候那样,依旧的眉目如画。
同样长发半干垂下的江云湄蓦然心下一动。
尽管她已经成年,但她们师徒二人还是会一起沐浴。京月不曾觉得有何异样,会一如既往地帮她清洗长发,会耐心地帮她擦干长发。
而她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不敢看向京月。
还小的时候,她会毫不避讳地抱着京月,在浴池里将脑袋靠在京月的颈窝边,抬眼就能看见京月皎洁的侧脸,以及微微下敛,同样看向她的目光。
她现在却不敢这般干了,哪怕只是寻常的拥抱,不像以前那样亲密。
第103章 风起云涌
张倾只觉自己后脊背在阵阵发凉。
好半晌, 他才开口,声音艰涩:“你怎么会这样想?作为臣子,你——”
“所以你要为这样的朝廷卖命吗?”唐年茹定定地看着他, 打断了他的话。
她清楚张倾, 张倾说好听些就是赤忠, 说得不好听便是愚忠。
但到底是自己的发小,她还是想敲打几句。
张倾:“……”
他的脸色很快变得青白, 显然是被气的不轻,又好半晌才骂出一句:“唐年茹!你到底是何居心!”
“圣上还在你就私下勾结党派站队皇子, 你就不怕吗?”张倾目眦欲裂。
唐年茹神色淡淡,她起身,拢了拢自己的衣袖,说道:“怕?怕什么?”
“你!”
张倾更气急, 他想质问对方难道不害怕脑袋掉地, 但回头才发现,唐年茹出生入死那么些年,早已将生死之置于身外,怎么可能会怕被扣帽子掉脑袋。
唐年茹:“……”
相对于张倾的急躁,她面上相当冷静。
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并非无迹可寻, 也并非当真是觊觎龙椅, 或许是希望权力更上一层。
张倾一直在京城,不曾到偏远地方去——兴许对于他而言, 最为磨难的也就是前些日子的南下。
而她带着唐家军的弟兄们,从繁华的京城来到荒凉的边境,像是从天上人间, 跌到了无间地狱。
路上的艰辛,吃糠噎菜的不适, 脚底磨出泡又破开,再磨出血泡的疼痛,在看见边境百姓的生活后全部都显得那样微不足道。
黄沙漫天,枯草丛生,每个来观望的百姓双眼里全是警惕与恐惧,足以深深刺痛唐年茹。
唐年茹坐在马背上,百姓们赤脚,衣衫褴褛地观望,这让她如坐针毡。
这便是在朝廷时上书说的,边境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也随之迎来了丰收。
安居乐业其实只是勉强能生活,她看见一大家子人挤在破败的石头屋,每个人的脸上都布着被风吹裂开的沟壑,小孩也不例外——黑白分明的眼睛,是穷苦交迫。
所谓的丰收也只是相较于去年的颗粒无收,今年有了些起色,但仍旧要向朝廷上交粮税,如遇战事,也要让家里的青壮力去服从官府征兵。
她从那时起,心里某个地方渐渐动摇。
原来朝廷也没有看上去的那样了不起,她眼里的光鲜亮丽只是繁华京城下的,而在更偏远的地方,穷苦战乱不断,根本谈不上所谓的盛世安康。
但这让她更多感到的只是悲凉,她还是相信朝廷的,数次上书如实说明后也陆续得到朝廷下发的物资,帮着这里的百姓改善生活。
眼看着日子渐渐地要好起来,尽管她日子过得苦,不如在京城那般好,但好歹也得到了回报,百姓们逐渐认可她,甚至是爱戴她。
边境战乱不断起码是真的,但一般止步于小打小闹,她能带领唐家军将敌人驱逐,一直到真正的战乱,唐年茹觉得,那是在她的人生中,她最不愿回想的经历。
夜半号角吹响,惊醒了睡梦中的人,火光摇曳,呼喊声,马蹄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