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青竹(142)

作者:寓风 阅读记录

韶宗固的语气有点儿微妙,沈青越都捉摸不透这三千两到底是因为那位县令爷写得实在太好,还是这是变相送好处了。

姜竹更是停下来眼睛都瞪大了。

若是想要开书坊,那就麻烦了。

前朝对刊印管理非常严格。

不过大虞要宽松很多。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造纸和印刷技术进步了,成本降低,建国之初时朝廷还在全国收集过流散民间的隔代孤本,官营的书坊刊印了很多曾经已经断代的典籍,还统一了书院学生们科考用的经典教材。

不过不同的书院对经典的解读各不相同,范本统一了,批注本五花八门。

那些出名的大书院,几乎一个书院一个版本。

有钱的书院自己刊印注本,没条件自己开个书坊的则委托本地的书坊开始印。

朝廷不缺纸用,便不再像前朝那样限制私营书坊。

私营书坊用的纸比官营次,还会想尽办法节省成本,慢慢地印书成本越来越低,印书的人越来越多,最初流行印古籍、典籍,再之后流行印当朝的各种文集、诗集,现在流行的,也是最赚钱的,是印话本子。

不过话本子嘛,内容大多难登大雅之堂。

朝廷每年都要核查一次,要是查到了哪个话本子内容不当,不光写话本子的人要受罚,连刊印的书坊也要跟着受牵连。

所以虽然朝廷不限制民间私营书坊,但真有实力开书坊的,其实也没几家。

宝峰县的几家书坊分别是孟家、池家还有在县内也算数得上名号的一家开的。

“我们府上从前也开过书坊,后来出了三老爷的事,老太爷就把家里所有铺子都卖了,还立下家规,韶家子孙不许经商,不许赌博,我们府上的书坊就是卖给池家了。”

沈青越反应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三老爷的事”说的似乎是和姜竹爹赌的事。

他连忙压了压嘴角,没让自己因为吃瓜吃到熟人身上笑出声来,默默看了看姜竹。

姜竹显然也想到了,摸了摸鼻尖没吭声。

沈青越:“我还想以韶府的财力怎么什么生意都没做。”

虽然朝廷不许官宦经商,但找个家仆挂名这种事可太好操作了,原来是因为这样。

韶宗固:“池家还是因为买了我们府上的书坊才超过孟家成了宝峰第一呢。他们家的五间书铺,有三间从前都是我们府上的。”

不过池家也没少出地就是了。

他们老太爷被儿子气得认了死理。

不要钱,只要地。

钱多了子孙就要没出息。

还是地靠谱,饿不死,风险低,够养活一大家子人,也不沾染铜臭味儿,省得穿金戴银的被人算计了去。

他给子孙后代画好路了,想发财,没门。要么就当个闲散人,没出息惹不了大祸,要么就卷读书,光宗耀祖。

不过卷了几代,最出息的还是差点儿气死他的老三。

下一代和下下代,再没有能考中进士的好苗子。

老爷子死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家里能再出一个进士。

当初韶家变卖产业,和池家做了不少互换,总体上是韶家让利更多,后来两家一个主要做生意,一个主要种地,倒是没什么矛盾,关系还越来越好了。

韶宗固和韶宗升原本就是想给沈青越往池家书坊牵线,现在沈青越和池远舟亲自谈了,倒是更好了。

要是和他谈的是池家管生意的管事,恐怕还谈不到这么好的分成。

韶宗固有点儿幸灾乐祸。

边走边跟沈青越说池家的八卦。

总结来说,池远舟是挺好的一少爷,就是缺点儿经商头脑,经常把他爹气到要来寺里吃斋清净。

不过自从池远舟成亲后,人就靠谱多了,据说是家里有了贤内助当军师。

沈青越觉得这有点儿夸大其词了,池远舟顶多算不够精明,但人是绝对不傻的。

希望这位合作伙伴能靠点谱,他可指望着卖书赚钱呢。

第71章 教书先生(二更)

沈青越旁观了一阵儿别人怎么开荒, 很快就看见了晒黑了也瘦了和一群难民凑在一起商量什么的姜正,也看见了和俩官差混在一起胖了一圈儿的姜树。

看得他好一阵子哭笑不得。

沈青越跟姜竹吐槽:“你这俩堂哥可真是见证人类多样性的优秀标本。”

韶宗固没忍住当即就笑了。

“竹子!老三, 沈先生,”韶宗升跑过来,“怎么样,谈成了吗?”

沈青越点头。

韶宗固朝他挤挤眼睛:“谈得非常成。”

“???”韶宗升慢慢张大了嘴,“狮子大开口开成了?”

韶宗固:“差不多。”

韶宗升一脸震撼,朝沈青越竖起了大拇指, “沈兄弟,厉害,当初我一见你就觉得你相貌不凡,真是不一般啊, 竹子,你们住得近, 平时要多向沈兄弟学着点儿……”

韶宗固听得脑门青筋一蹦一蹦的, 心想, 不用学了, 名儿都写文书上了。

沈青越:“二哥客气了, 多亏你帮忙, 否则也没这么顺利。”

韶宗升:“应该的!走, 我带你们四处转转。”

沈青越和韶宗固都是第一次见怎么修梯田, 忍不住问东问西, 没走一会儿, 就有人来找韶宗升了。什么有人不小心砸到手指、脚趾了, 发现兔子、刺猬窝了,谁不听安排跑去别人队里捣乱了,谁不干活儿偷懒了, 水不及时给哪儿送了,哪儿石头多了,哪儿石头不够了等等。

还有厨房跑来问他中午饭菜怎么安排,安排多少的。

大大小小,哪儿都是事儿。

上一篇: 不用你来夺我自己上! 下一篇: 奸宦指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