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148)
众:“……”
学得头晕的姜田:“先生,让沈先生走吧!”
沈青越:“这样怎么能行呢?你们要不为外物所干扰,来,我给你们出道数学题,小赵同学今年六岁,两年后,他爷爷的年龄是他的八倍,问赵先生今年多少岁。”
一群之乎者也的小孩们开始算。
算得更加晕头转向。
有人试图作弊:“先生你几岁呀?”
还有不敢问先生,问赵舒云的,“阿云,你爷爷几岁?”
偏科的赵舒云一脸懵逼,掰着指头算半天,觉得这数咋算咋不对。
姜松:“六十二?”
姜家旺和姜美月笃定道:“六十二!”
算不出来的小孩儿们:“先生你是六十二吗?”
赵郁川:“老夫今年五十九!”
于是,沈先生给大伙儿讲了讲该怎么解题,顺便向没有六十二,加上虚岁也不够六十二的赵先生道歉,然后被赶出竹林。
中午,全村人都知道赵先生五十九了。
还有,“哎呀,这个沈先生真是。”“跟个小孩儿似的。”“他是咋想到这些的?”“还给人家赵先生岁数编错了。”
村里人直乐。
到了草市时候,不靠谱的沈先生又靠谱了。
姜竹忙着开荒,都没空做竹编,这次只有些扇子,去草市跟放假了似的。
姜竹本打算只摆半天摊,早点回去干活,沈青越非要下午再回去。
“多你一个能多犁十亩地吗?”
“……”
“劳逸结合,别活着就像是为了受罪似的,真是记吃不记打啊小姜师傅。”
姜竹拽了拽草帽,不好意思地笑:“嗯,那下午回。”
沈青越:“今天人少,咱们吃点儿好的。”
说完他自己都乐了。
怎么跟背着孩子偷吃似的。
不过平时来经常有一群小孩,还都跟着他念书,他自己吃独食也怪不好意思的。
现在好了。
都甩给赵先生了。
他来赶集逛街,他们还得上课。
这种放了假的感觉更爽了。
摊还没摆,他们俩先买了一份儿炸糕吃。
等着买扇子的小孩儿们眼巴巴看着他们俩不务正业,“还不卖吗?”
“卖,”沈青越咬一口炸糕,软糯糯的,中间还有豆沙馅,不是红豆,他也尝不出那是什么豆子,反正口感沙沙的很好吃,“你们排好队就开始卖。”
“我们排好啦!!!”小顾客们怒吼。
这回故事里,长腿鸟帮助被猎人吓到,惊慌失措间和家人跑散的小野鸭回家,两只小鸟在黑暗的芦苇荡里相互依靠,天亮起时看到了湖中沐浴在阳光下的鸭群。
为了广告效果,沈青越在展示用的扇子上画了颜色。
晨光泼洒的湖面,金闪闪的,鸭群的剪影聚拢在闪着金光的湖面上,像在发光。小野鸭扑腾着翅膀激动地游向妈妈。
温馨感人的情节。
硬生生被炸糕的香味儿给干扰了。
感情充沛的小孩眼睛湿润润地望着沈青越,大眼睛里都是控诉和谴责。
沈青越:“吃吗?”
没在外面吃过东西的小孩懵了懵,转头看他爹。
池远舟接过了炸糕,喂到孩子嘴边,“都要印书了你还画什么扇子?”
沈青越擦擦手,将准备好的线稿给他:“猜到你会来,正好不用往县城送了。”
光签了文书了,他还不知道池家在哪儿呢。
池远舟也想到了,笑道:“你以后有新的,送到乘舟书铺就行。”
说话间,他把孩子放下,打开了沈青越放在竹筒里的底稿。
每张图的线条细到只有扇子上的三分之一,工匠刻起来能精准不少。
“沈兄,厉害呀!”
沈青越心想,要是这还不行,他就得用画速写的那根中性笔了。
“需要笔触的地方我画出来了,哪天开始刻,让工匠师父试试能不能刻出来效果,最好刻完了马上印一下试试,如果不行再商量……”
“要印画?!”正说着,刘三突然插声,“印?”
他左看看沈青越,右看看池远舟,委屈道:“沈兄弟,你这就不厚道了,有这事你怎么不找我呢?”
池远舟:“刘老板也没做书坊的生意呀。”
“书坊?”刘三身后的马五和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挑了挑眉。
刘三也懵了一下,“你们要印成书?”
池远舟:“不错。”
沈青越:“我正想问你呢,如果你不打算印,干脆等池兄印好了你从他那儿买就是。”
刘三马上换了表情,“久闻池公子大名,不想认识这么久才对上号,瞧这事闹的,呵呵,在下应城刘逢昌,家中排行老三,您叫声刘三就行。”
他还真没书坊的路子,就是找人一起合伙做,成本高也麻烦,不划算,还不如直接从宝峰买。
池远舟也客气寒暄:“应城刘三爷,我也是久闻大名了。”
买扇子是竞争对手,等他卖书,这八成也是个大客商呢。
池家小公子吃完了炸糕,仰头看看他爹,再转头看看手里有炸糕的姜竹。
有点儿害怕。
姜竹也转头看看正收钱递扇子的沈青越,再低头看看小孩儿,问道:“还吃吗?”
小孩点头。
等池远舟又和马五、马五的朋友认识完,一低头,他儿子已经坐在姜竹腿上啃炸糕了。
池远舟笑道:“我儿子这是饿了,走,爹带你吃好吃的去,刘兄、马兄、张兄,还有沈兄弟、姜小兄弟,一起吧,我做东。”
沈青越:“不用,你们去吧,我们卖完还要在草市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