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186)
为了迁就他, 姜大山、姜四山两家也跟着坐到这儿来。
不过时不时空气里还是能飘来一阵子一阵子的香味儿。
尤其是盖着盖子炖煮的菜, 一掀锅盖, 呼, 就是一阵香味儿。
姜四山早有点儿坐不住了, 从前他都会提前占地方尽量去临时厨房旁边, 那样能比坐得远的先吃到菜。
好在姜树、姜家俊、姜竹都在端菜的队伍里, 几盘子菜盛出来, 他们会留着最多最满的往这桌端。
村里谁家没成亲的年轻小伙子每年都要干这活儿。
一来是他们年轻辈分小, 正是干活儿的年纪,二是方便村里不熟悉的大婶、大嫂们看看他们认认人,方便冬天时候给他们牵线拉媒。
沈青越远远地就能听见有人在打听姜竹。
还有隔壁桌的跑来他们这儿找吕香梅打听。
更有脑回路不知道怎么跑的, 还问起吕香梅要不然把家蕙和姜竹说说。
正吃饭的家蕙差点儿把饭给喷了。
梁玉兰:“哎哟天爷啊!听听这都是说什么呢?你还是先给我小叔子说吧,我们家那仨,我小叔子才最着急呢!”
姜四山:“对呀,他们三个竹子最小,明年说也不晚,你知道哪家好姑娘想着我们家姜树啊,姜树也不差啊,模样多好!”
沈青越默默点了点头,就是,姜竹还是小朋友呢。
但其他桌上来借着和吕香梅、梁玉兰说话的由头,偷偷看家蕙的人还真不少。
小姑娘别扭地吃肉都不香了。
但每年都是这个流程,和其他地方唱山歌、跳舞相亲似的,这时候适龄的姑娘小伙子都不能跑。
急着想看的人家,家长还会专门到能会说媒的人家旁边坐。
沈青越看戏看得津津有味,不想还有人打听起他了。
姜竹刚端着一大盆儿羊肉萝卜汤过来,就听见有人问沈青越“沈先生从前成过家吗?有孩子吗?”
盆里的汤差点儿洒托盘上。
姜正眼疾手快赶紧给扶住了。
沈青越瞥他一眼,姜竹放好汤盆儿,顺手帮他舀汤。
多舀几块儿萝卜。
沈青越:“我没成过亲,也没孩子。”
“这么大了还没说过亲呢?”
沈青越:“我天生身体不好,成什么亲啊,不是耽误人吗?”
“话哪是这么说的,”想给他做媒的早就找孙大夫打听好了,“孙大夫说你这毛病不是啥大病,这不是都健健康康活这么大岁数了吗?”
沈青越哭笑不得。
他健健康康活这么大岁数,是因为从前发病的时候有120,能去医院抢救啊!
“您还是别打听我了,还是先看看姜……”他对上姜竹眼巴巴有点儿懵的眼睛,错开眼神,“……树吧,哎,姜树!”
正和人不知扯什么的姜树应一声,拎着空托盘儿小跑过来,“怎么了?”
沈青越:“黄大嫂要给你说媒呢。”
姜树:“啊?”
他娘、他嫂子已经默契地抱起孩子,给黄大嫂挪出个空位来,叫人家坐下好好聊聊。
姜竹拿了姜树的托盘儿,往临时厨房那边跑了。
一盘又一碗,一碗接一盘儿,食物丰盛,材料充足,村里的大厨能放开了发挥,做出来的菜都很好吃。
有种又家常,又丰盛的味道。
沈青越本来没什么期待,结果吃着吃着,一直吃到最后,满满一桌饭菜,到结束几乎不剩什么了,大人尚好,午饭结束,村里小孩儿们肚皮都是滚圆滚圆的。
吃过午饭,下午还有其他表演。
从前沈青越都不知道,姜家村竟然有好几个会敲鼓的,用的还是他们自己做的小皮鼓,还有唱歌的,跳舞的,耍杂技的。
虽然表演是道具要求最低的扔盘子,但对他们而言盘子也很值钱,摔了哪个也得心疼半天,扔盘子接盘子表演在人群“哦!”“呼!”“哎呦呦”声中,显得惊险刺激。
江家那边还弄了靶子比射箭,老少都能参与,连奖励都没有,但凑热闹地围了一圈儿又一圈。
下午还有领着孩子回娘家来的姑娘,晚上也能在村里蹭饭吃。
别的村秋社,他们有亲戚也能去蹭着吃。
姜树还跟沈青越分享他就是靠朋友多,每年秋天都能吃到不少肉。
他们一伙会互相通知哪个村哪天开席,到时候拉帮结伙的一起去蹭肉吃。
如果两个村子是同一天,他们还要提前打听哪个村子的肉多菜好吃。
沈青越叹为观止。
果然,快傍晚时候有其他村的小孩和小年轻跑来找朋友走亲戚。
这天是不能赶人空手走的,哪怕掰半个饼子,也得让人人能吃上点儿东西。
像他们村今年这样办席办得风风火火的,除了让自己村人吃上肉,主要也有宣传显摆的作用,还怕没人来吃。
沈青越从不到中午吃到傍晚散席。
除了两顿饭菜,中途还有瓜果点心,这季节瓜多,他们蒸了好多南瓜,还炒了好多瓜子,散场时到处都是瓜子皮。
垃圾也不用担心。
村里的席绝不会剩菜。
吃不完的好菜能端回家继续吃,剩的骨头都有人端回家喂狗。果皮菜叶子也有人收拾了回去剁剁喂鸡。
连瓜子皮都不用操心,谁家想要会专门扫到一起拿撮箕弄走喂鸡,或者拿回去簸一簸留着当引火的碎柴烧。
村里的小狗也会跑过来啃瓜子皮。
晚上还有火把表演,大概是举着火把绕着他们村的田地跑,边跑边喊些吉利的唱词。
沈青越玩了一天都玩累了。
唯一遗憾的是土太大,他不能一直混在人堆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