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青楼弃花女,养好一对痴哑儿/魂穿,我成一位毁容村妇/景安晏宁(155)+番外

作者: 罗好运 阅读记录

景安目前的知识储备完全够参加。

云景曜给他带来的很多京城中的书籍,加上曾经的第一名解元举人,林举人天天教导。景安完全不在话下。

古代童生可以参加考试的年龄并不统一,且因朝代而异。

在汉代,童科考试针对的是16岁以下的儿童,一般在12岁左右。

唐朝时,科举考试正式设立童子科,对童子的年龄有了明确界定,但具体年龄限制未详。

宋朝时期,童子举(童子科)的年龄限定从十岁扩大到了十五岁,凡15岁以下儿童,能通经作诗赋者,就可以参加童子举。

明清时期,童生的称呼不再与年龄直接相关,而是指通过了县、府两级考试的考生,他们可以参加院试(进学成为秀才的第三道门槛),但此时童生的年龄已经不限定。

总的来说,古代人考童生的年龄一般在10岁左右,但具体年龄和规定因历史时期和地区而异。

王朝文风泰盛,书院林立,文人士子层出不穷。

从嘉州府靠近南蛮之地,连一个隆安县城就有三所书院就可看出。

林举人给罗景安报名的时候也说了,他年纪小,考过了皆大欢喜,考不过,就当去试试水,反正还小不丢人。

况且罗景安这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很有信心。

景安的陪玩书童,也就是羽涅,从一开始就跟景安一起学习,他爹是贡士,进京赶考入赘抛妻弃子。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

他现在已经把自己记在罗家,罗亦窈知道他要科考,也早早给他消了奴籍,改名叫罗羽涅。

罗亦窈看着罗景安脸上还有的一点婴儿肥。

突然感慨不知不觉孩子已经长大了。

县试在二月初举行,过了大年十五,罗亦窈时刻派着下人关注县衙的张榜告示。

终于在一月底,衙门在中市还有东西南北正大街都贴了告示榜,凡是本籍贯的报名学子,一周之后准备入场考试。

林举人给他们找了自己书院认识的夫子,有名望的禀生作保。

请本县廪生具保,称之‘认保’。保其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之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践业。完成以上,方准考,名册分存县署。

还有县试是不提供笔墨纸砚的,必须自己携带。

交了保银,五人一队由所具保的禀生带着去县署号房报名,填写亲供,即祖上三代履历,防止有娼优贱籍之后参加。

本身姓名,年岁,籍贯,体格,以及容貌特征。 同时填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履历,过继的人要写本人亲生父母三代。

罗景安填的很轻松,他们已经分了家,甚至父亲是为了国战战死,家世清白。

再由同考的五人互结,其中有作弊者,他们五个人都要被连坐处罚。

这一连串繁琐的报名流程终于算是完成了,县吏开了入场书递给他们。

并面带笑容地说道:“祝愿各位学子能够在考试中一帆风顺,案榜题名!”

罗景安随意地瞥了一眼入场书,上面写着:“年龄六岁,隆安县东市人士,皮肤白皙,身材矮小且无须,相貌端庄俊美。”

县试当天,宴宁特意将自己精心调配的香囊拿出来送给哥哥和罗羽涅,因为考场里很有可能会坐在厕所附近。

罗亦窈则仔细打量着儿子和罗羽涅,确保他们全身上下都穿得暖和舒适才放心下来,然后温柔地鼓励道:“没关系的,娘亲相信你们,无论结果如何,就把这次经历当作一次宝贵的体验吧。”

这时,王老也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两小袋切好的参片。

他语重心长地说:“参乃百药之王,能够大补元气,关键时刻或许能用到。”说完便将参片递到罗景安和罗羽涅手中,眼神充满关切与期待。

“娃娃们,到时候要是缓不过来,就嚼一嚼舅爷爷给的参片。”

参为百药之王,能大补元气。

……

当夜色依然如墨般厚重,贡院长街上已然人声鼎沸,仿佛黎明前的寂静被无数渴望的呼唤打破。

马车络绎不绝,车轮滚动间,扬起一阵又一阵的尘土。

火把的光芒跳跃,将原本黑暗的天际点缀得熠熠生辉。

罗景安与罗羽涅,一同找到互相结保的其他三个学子,聚在一起闲谈,一同等待。

他们谈论着学问,分享着心得,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时而又陷入深深的沉思。

入场前,有‘搜子’搜查考生全身,防止怀挟抄写等纸张入场。

每场一天,黎明前,由县官点名,童生带考篮,内装文具食物,戴校卡、准考证入场。如考生多,预先分排,每排五十人,院中立有糊纸灯牌,容易看清,依次渐行,点名入场。

先教官向考官一揖致敬,立考官背后,再集合做保廪生,次第向考官一揖致敬,立考官旁监视。

童生点名入中厅大堂接卷,高声唱某廪生保,廪生确认后应声唱廪生某保,此为‘唱保’。

如做保廪生对考生有疑时,立即县官查察或扣考,大堂上有酒水伺候。

在这古朴而庄严的贡院前,考生的人数粗略估计约有二三百之众。

他们形色各异,有如垂髫幼童,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有青春洋溢的少年,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更有发丝已染银霜的老者,他们饱经风霜,却依旧怀揣着对科举的执着与期盼。

每一个人,都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期望,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座庄严的贡院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