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青楼弃花女,养好一对痴哑儿/魂穿,我成一位毁容村妇/景安晏宁(158)+番外
“但只要我们心中有梦,便应该勇往直前,不断追求,不断奋斗。”
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其中蕴含的坚定与执着却让人动容。
林齐迈着矫健的步伐上楼来,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气.
犹如初升的阳光照亮了整个空间,他欢声道:“恭喜主子,双喜临门,两位小公子都荣登了榜单。”
林举人眼中闪烁着期待,高兴得站起身问:“详细说说他们的名次。”
林齐的笑容更加灿烂,他骄傲地宣布:
“贺景安小公子,独占鳌头,荣登榜首!”
罗景安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满意的微笑,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那么,羽涅小公子呢?”罗亦窈继续追问。
“羽涅小公子,也毫不逊色,名列第八!”林齐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
前十甲竟占据了两位!
这对于大伙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
罗亦窈心中的喜悦如泉水般涌出,他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
为了庆祝这一盛事,她慷慨地宣布:“今日起,凡是进入樊楼的客人,一律享受八折优惠!”
众人听到打折信息,如春风般在街头巷尾传开,也都想着去沾沾光。一方面人们心中的小算盘纷纷作响,盘算着如何能在这次优惠中捞得些许好处。
在后面才知道打折的原因。
案首?!
这股热潮,不仅让樊楼、肉夹馍铺子和食花斋的生意如火如荼,更是让这片区域变得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而在这热浪之中,一个名字更是被提及得频繁——罗景安,那位新晋的案首小公子。他的名字,与“回春堂”的小玉女大夫罗宴宁并列,成为了隆安县的佳话。
隆安县案首小公子罗景安、回春堂医童小玉女罗宴宁。
然而,对于那些未曾亲眼见过罗亦窈的人来说,这份好奇更是如同烈火般熊熊燃烧。
罗娘子、罗大夫,这一对儿女的名字,如今在县里已是如雷贯耳。
他们究竟长得何等模样?是怎样的人,才能教出如此出色的儿女?
这份好奇,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人们四处打听、四处探寻,想要一睹这对母子的真容。
既然县试已经顺利通过,接下来的府试自然也不能掉以轻心。
府试的难度比起县试要高出许多,需要更加严谨的准备和扎实的学识。
林举人深知这一点,他已经为两位弟子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确保他们能够在府试中再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167章 府试
罗景安县试夺魁,这个震撼的消息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了整个县城。
年仅六岁的罗景安!
六岁本该还在母亲怀抱中撒娇、需要奶娘细心照料的孩子,竟然在激烈的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六岁,那是怎样的一个年纪?
许多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步履蹒跚,而罗景安却已经能够提笔为文,并且战胜了众多比他年长、学识更为深厚的学子。
这样的奇迹,自然引起了无数人的质疑和议论。人们纷纷猜测,这背后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是否有人暗中相助?
然而,面对这些质疑和猜测,范知县却早有预料。
他深知罗景安的才华和实力,也明白这些质疑和猜测的根源。
于是,他果断地将罗景安的文章贴了出来,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这篇八股文的真容。
这篇文章一经贴出,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聚集在告示前,争相阅读这篇出自六岁孩童之手的佳作。
只见字迹隽秀,如同春风吹拂下的柳枝,婉约而流畅;思路清晰,如同山间溪水,潺潺而明净;气象磅礴,如同大江东去,浩渺而雄浑。
读罢全文,人们无不惊叹于罗景安的才华和天赋,同时也为自己之前的质疑和猜测感到羞愧和自惭形秽。
范知县站在人群中,看着众人惊叹和羞愧的神情,心中不禁暗暗得意。
他知道,这篇文章足以让所有人闭嘴,也让罗景安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认可。
哈哈,老夫升任有望。
高兴地这段时间连跟隔壁几个县的知县,问安通讯书信都高了起来。
聊天也变得古怪。
盛安县知县:“范知县,你们最近的初春良种下发如何了?”
隆安县范知县:“啊,啊?你怎么知道我县有六岁的案首?”
......
罗景安之名大盛,众推以为隆安神童。
罗景安没有理会外面的声音,踏踏实实和罗羽涅在家中听林举人的教导。
府考。
封建时期的一种科举制度。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的考试。
县试已录取的士子得以参加,试期多在四月,报名等手续与县试略同。
第一场为正场,取录者即可应考院试。
科举基本制度和考试程序大体是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和会试与殿试。不过,在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
府试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
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
一个月后,四月初。
罗亦窈这次带了一家人来到嘉州府陪考。杨叔知道他们来,反正嘉王府有很多空房间,于是都把他们引进府里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