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冲喜之后(199)CP

作者: 封十一 阅读记录

此时此刻,梁老板气沉丹田大声喊道:“煮粥!”

施粥摊前的小厮们大喊,“好嘞!”

“梁氏米行、施粥救人!宁隆知县、爱民如子!皇恩浩荡,普照天下!”

“梁氏米行、施粥救人!宁隆知县、爱民如子!皇恩浩荡,普照天下!”

“梁氏米行、施粥救人!宁隆知县、爱民如子!皇恩浩荡,普照天下!”

“……”

听到这响亮的动静,刘知县心中刚刚升起的小感慨顿时入烟一般消散。

这是什么鬼动静!

察觉到刘知县看向自己这里的目光,梁老板挺直身板,心中想,姜老板不愧年轻,脑子就是好使,瞧见没有,口号一喊刘知县就看过来了。

梁老板小幅度对管家摆手势。

管家立马会意,梁氏米行施粥摊后面的小厮顿时喊的更响了。

其他几家商户老板看见这个情况,顿时催促自己的人快点支摊,早点支完,他们也能喊啊。

刘知县面无表情,“商者,狡也。”

三天后,城外的施粥的事情平稳进行,有了那些商户的帮忙,县衙的压力减轻了不少,而且城外灾民情况也差不多稳定住了。

于是刘知县就想起来自己在广平府任知州的好友周知府。

广平府的受灾情况只比宁化府严重,不比宁化府轻。

好友是知府,压力想必肯定更大,出了这种事上面必定会问罪,他只盼着自己的好友不会成为这次灾祸的牺牲品。

刘知县提笔开始给好友周惠泽写信,讲了自己这几天的做法,并赞叹了一下顾文承和姜余二人,还希望这方法对好友有用。

写完后,刘知县再次提笔往直属上司宁化府的知府那边也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了先些难处,后些自己迫不得已才用商人的事,最后写了成效。

写完后,刘知县停顿了一下,最终还是把顾文承提出建议和姜余去游说商人的事也写了上去。

施粥的这几天姜余跟在商户的施粥棚里忙前忙后的,顾文承则是跟在刘知县身边忙前忙后。

这些日子逐渐平稳,县城里那些之前还在观望的商户和乡绅地主们终于坐不住了。

眼瞧着那些加入姜余队伍里的那些商户越干越有劲头,不仅如此他们还眼瞧着那梁氏米行的梁老九都已经和知县大人搭上话了,那些人终于慌了。

于是纷纷开始找县衙的熟人,问问他们现在能不能跟着一块去赈灾,他们也要为县衙里的各位大人分忧。

姜余对这些一无所知,毕竟赈灾的事情主要还是得靠县衙那群人决策。

县衙的官吏们熟悉宁隆县,对当地的地主乡绅都熟悉,不管是接触他们,还是使唤他们,都要比姜余得心应手。

而且,就单单的前期接触了一下那些商户,姜余就明显感觉到商户和县衙官吏的不同。

如果说官吏们是高高在上不把人放在眼里的话,那群商户便如同一个个滑不溜秋的泥鳅。

这些天姜余也开始反思了一下自己,从最开始前往府城收购甜菜,到在县城开饸烙面铺子,再到去府城开铺子,他生意过的太顺风顺水,姜余觉得自己刚开始的想法实在是有些高傲了。

他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这么快的就能在府城有两个铺子很厉害,自从到了府城再次返回县城的时候,他竟然会无意识的觉得县城中的商户比不上府城中的商户。

但是自从这些日子真正深入接触到县城里那些商户以后,姜余才发现自己手段和能力有多么稚嫩,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幼稚。

同时,他也更加喜欢文承哥了。姜余觉得自己如同一只飘荡在河里的小船,而文承哥就好像是那船锚。

姜余坐在驴车上轻轻叹了一口气,他要学的还有很多啊。

前面赶着驴车往县城拉粮的顾文华听见声音向后看了一眼。

这些日子城门口的灾民稳定了很多,他们这些农户开始渐渐的往县城运起了粮食,每年县衙都会对外报粮食价格,今年的粮食价格是在秋收之前就已经报好的,如今农户把粮食卖了以后,再拿钱去县衙交税。

姜余又叹了一口气,顾文华实在没忍住问,“小余哥今天怎么了?怎么一直都在叹气?”

姜余整个人大字型躺在放在驴车上装粮食的麻袋上面。

“我只是觉得,自己之前的见识很渺小,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顾文华听到他这个回答,笑了起来,“小余哥,你这句说好像从文承哥嘴里说出来的一样。”

姜余:“嗯?文承哥说什么了?”

顾文华道:“就说什么学无止境。他说只要一个人去读书学习,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无知,越无知就越要学,越学就越觉得自己无知,所以才会有学无止境这个词。”

姜余还有些迷茫的脑子一瞬间明悟。

学无止境,世间大儒都在告诉人们学无止境,他怎么能自满呢。

此时说着顾文华就笑起来,“其实我不太懂,大家不都说越学学问就越多吗?怎么文承哥却说越学越无知呢?”

姜余恢复以往的好心情,“那你现在明白没有?”

顾文华道:“没有。我自从跟着小余哥去了府城的铺子,我觉得自己学会了很多东西,就连我爹娘都说我长进了。”

姜余笑起来,“当时你没有问文承哥说那句话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吗?”

顾文华摇了摇头,学着顾文承的语气道:“等你学的够多够深以后就明白了。”

姜余噗嗤一声笑出来,心情也随之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