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乞丐逃荒,不死就行(18)+番外

作者:鱼多嘴 阅读记录

几个小的呲着大牙,尤其是盼弟,之前没发现,这丫头俩门牙跟兔子似的,笑起来挺可爱。

菱角和汤圆捡了棍子敲打,柳承带着盼弟在下边收,葫芦不时伸出手指点方位枝丫。

这个时候收花椒正好能用,汤圆手也不疼了。不管是果子还是叶子,挑着地方就下手。

柳芽儿让菱角挑着成熟的打下来一些,她想留着当种子。

柳承捡花椒,盼弟收花椒叶,几人忙活了大半个时辰,竹叶青看着明显秃了的花椒树,不得不出声让他们赶紧回来。

满载而归是真高兴,但是数落也没少。

“你们俩,非得一点也不剩是怎么?路边花椒树这么多,非得可着那一棵撸?

刚离开城门几步远?不怕那个黑心县丞把你们抓回去卖了是吧?”

汤圆吐了吐舌头,这时候才像个孩子。菱角用鞋尖蹭着地面,低头不说话。

竹叶青点着菱角脑门道:“芽儿费劲编的草鞋,留着给你蹭地面的?赶紧收拾了上路!”

人都拉上板车走出好几步了,还叨叨着:有上顿没下顿,有今天没明天的,采这么多花椒留着垫肚子嘛……

后边几个挤眉弄眼的,不敢落后太多,背上背篓追上老大。

孩子的烦恼应该是少的,起码柳承就觉得,他们不像其他人的面色愁苦。

全部失去以后,随便得到点什么,都够他们高兴许久。

泰州境内靠南还有点水稻的影子,越往北,麦子越多。

泰州本地人,说话也不是轻声慢语,能用最少的字说明白,绝对不会多半个语气词。

刚开始他们以为泰州嫌弃流民,凶神恶煞。走的村庄小镇多了,才发现他们自己人说话也是这个样子。

离开椒城县的流民分成好几股,有的继续往西北去泰州的府城讨生活。

有一部分去正北,穿过泰州就是燕州,过了黄河有一片肥沃的平原,可以给地主家做佃户讨生活。

还有一小部分向东,那边沿海,如果能混到船上做工,可以用最短的距离到达京城。

京城啊,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方,听说京城的路面都是镶金嵌银的。

泰州同样遭受了水灾,他们在泰州讨不到什么好处,八月二十五,连绵秋雨开始了。

山上红的黄的杏叶,被雨水敲打的更加多彩。

七人在一处破石头房子里躲雨。房顶可能是木头和茅草瓦片,反正现在是露顶的。

将席子撑起来搭在木头架子上,板车上的东西挪到墙角,几人围着火堆煮馍。

昨天路过一个小镇,镇上有个姓齐的地主家在发馍。

听当地的人说,地主家有个傻儿子,都十六了还不明白事。

地主请高人算过命,说是连着十年做善事,他儿子就能明悟,今年是第九年了。

第17章 临照县

地主收不成租子,但是多年积累下的陈粮不少,杂粮馍一人一个,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只要路过就能领。

他们七个在小镇上领了两次,昨天吃掉了一个,今天的还没舍得动。

锅里放了姜和一点花椒叶,天气太冷,手脚冰凉。吃点姜驱寒。

竹叶青伸腿碰了碰柳承问道:“你什么想法?”

柳承搓着手烤火,瞥了一眼竹叶青道:“你是老大,我听你的。”

竹叶青又问另外几个,大家都没主意,三条路,不见得哪条生哪条死,没人能指点他们该如何。

接下来是长久的沉默。雨水透过席子,散落在众人头顶,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就是被漏的有点厉害。

分食了煮好的糊糊,身上一下子暖和起来。姜的辛和花椒叶的香刺激味蕾,肚子更饿了。

菱角就着雨水洗碗,嘟囔道:“老大,我想吃咸菜丝了。”

汤圆咬着嘴唇看竹叶青,竹叶青则盯着火堆出神。走了这么久,突然很累,很想停下,就躺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可是他不能。

就在众人以为老大不会出声,准备睡觉时,竹叶青干涩的声音响在耳边。

“承儿,你说,咱们到海边去怎么样?”

柳承愣住了,因为菱角想吃咸菜丝吗?

“挺……挺好的啊,咱们可以跟渔民出海,打到鱼能卖掉换粮食。”

汤圆接话道:“再不然,自己吃也行,有鱼吃,总不能饿肚子了。”

菱角道:“海水是咸的,拿来煮野菜都不用放盐了。”

盼弟没去过海边,想不出海边是怎样的美景。小声问道:“海边也有地主吗?会不会佃田出来?”

竹叶青笑了:“海边不能种粮食,靠海活命的。”

于是向东走就这么定下来。有些时候,运气好像擦肩而过,你差一点就抓住了。

在他们往东拐的时候,京城赈灾的官员终于急匆匆出发。国库亏空,户部拿不出钱粮,从皇上到文武官员都着急。

不管真的假的,反正大家不是急病了,就是急病了。

皇帝是彻底病了,下边人的那些小心思他会不知道?百年一遇的洪水,谁都不想去南地送死罢了。

赈灾的事儿,办好了是大功一件,办不好,就是骂声一片。南边接二连三的送来八百里加急,折子上的死亡人数与日俱增,还不知道失踪的有多少。

这都过去多少天了?粮食在路上吱吱扭扭的走上月余,人早就饿死了。

所以京城的大小官员都知道,这差事,谁接谁烫手。

事情总要办,他的百姓得有人替他救,文和帝短短几天就新增了大把的白发。

太子以侍疾为由留在东宫,不出三天,皇帝大手一挥,命皇五子赵卓翊奉旨赈灾,随行医官、护卫、记录官等由太子安排。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