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没觉得自己在学堂帮三房争了什么脸面,也不觉得自己一个点心铺子就帮了多大的忙。
或许能起到些作用,但那也是微乎其微的,还是陆云蓁和三爷能干。
相反,她还沾了很多光。
若不是侯府,家里就没做生意的本钱,崔如英就算有一脑袋主意,也没有用武之地。
这也是崔如英和陆云蓁性子的好处,总想着别人给自己带来多大便利,而不是居功自傲,所以两方相处得很是愉快。
铺子里没什么事儿,卖不完的点心崔如英常常往家里带,包子铺也一切顺当。不过天气愈来愈冷,上课的时候哪怕下午没课,崔如英也不会回去,而是在厢房看书练字。
陆云蓁也问过她,可想学些别的,这么大的小娘子,琴棋书画也该学着。
若是崔如英愿意,陆云蓁就给她请女先生。
但崔如英拒绝了,崔家的家世摆在这儿,能读书就很好了,实在没必要学那些,或许等她日后自己能学得起了,可以陶冶陶冶情操。
现在学了,也用不上,还是算了吧。
练练字就得了,她觉得自己的字很有长进,先生也夸不错呢。
其余时间,抽空还能做些新鲜吃食。
可以试菜,一间包子铺子,一间点心铺子,偶尔就得上新的菜。
她有空了可以让陆云蓁吃舒服一点,对铺子来说,上新的菜客人也更喜欢。
而且崔如英有时自己嘴馋,秋天冷了,八月还秋高气爽呢,进了九月份之后就冷飕飕的,适合吃热乎的,吃羊肉,蘸麻酱。
下午没什么事,她就把楚玉珠喊过来,二人往小厨房一钻,在赵大娘的帮忙下,打算今天晚上做个热锅子吃。
京城入秋之后常吃这个,对崔家来说就是各种各样没来得及晒成干的菜煮在一起,调个好吃一点的蘸料,一家人围着锅吃,尽管没肉也热热乎乎。
京城偏南,冬天冷是冷,可没到冰冻三尺的地步,也没火炕什么的,热锅子吃着会暖和一些。
不过这边都用砂锅做,煮熟之后端上来放些面粉条之类的。
崔如英试着改了改了,锅底就用王大娘熬的高汤,加了不少菌菇,更添两分香醇。锅也不用铁砂锅,而是找人打了个双耳铜锅。
有钱打个锅也快,提前打的,初四下午就能用了。
高炉里面就能放炭火,端上桌还能烧热了,周围一圈放高汤,热度能把高汤烧开,里面的菜给烫熟了。
肉只有羊肉和鱼片,送来侯府的羊肉自然是好的,王大娘刀功又好,切出来的羊肉片极薄。
菜嘛是楚玉珠前些日子去庄子玩自己摘的,对她来说,凡事都是亲自做的更好些
她一个人把菜给洗干净,崔如英则是做了些肉丸子。
鱼丸里放切碎的虾仁儿,虾丸里放蟹黄,还有一块老死的黄牛肉,刀背敲了,做了牛肉丸子,很是弹牙。
都圆滚滚的,装了好几盘。
孙惠茹也过来了,陆云蓁请的,这也算是立世子之后两房凑个趣儿。
第一百零六章 铜锅涮肉
说自然也就是说侯府的的事儿。
这两日发生的事可太多了,就拿立楚庚元为世子来说,孙惠茹听说之后可比陆云蓁还高兴。
若非不能闹得难看,她都想出门放两挂鞭炮。
二房向来都被大房压一头的,每每家宴上,安定侯夸的都是大房的人。
夸楚庚淳,夸楚玉娴,甚至夸赵婉芝能干。他们二房一家子窝囊废,没本事,孙惠茹也认,只能受着。只不过,赵婉芝借此骑二房头上来,大大小小的委屈受了不少。
还好楚庚元是楚庚越的亲兄弟,虽然是借兄弟的势,可总算是扬眉吐气一番了。
那时赵婉芝常以日后的世子夫人自居,如今呢。
俩孩子去小厨房的时候,孙惠茹就和陆云蓁说小话,“云蓁,我听说大嫂去正院了,想把玉娴接回来,但母亲没答应。我还听说,她回去之后摔了好些瓷器,丫鬟还是偷偷去府外扔的。”
赵婉芝自然咽不下这口气,布庄没了,那怎么也得把孩子带回来,可钱氏想着楚玉娴在正院半个月,性子不像从前那样,活泼乖巧了许多。
才五岁,这么大的孩子,忘性也大,每日上学,下课了就嬷嬷带着玩儿,偶尔想回大房想念母亲,但只要把这话岔过去,就没事儿了。
偶尔看楚玉娴背诗写大字,钱氏还觉得挺可爱的,再送回去,难不成再由着大房拿她做争宠的筏子?
赵婉芝是做晚辈的,钱氏不点头,就只能接受这番好意,还得好言好语,谢钱氏替她照顾女儿。
当娘的,自然是希望儿女在膝下,可也没办法,谁家五岁大的孩子哭成那样。
陆云蓁说道:“前些日子我也见玉娴了,较之从前,是爱哭鼻子了,看眼神也清透了许多。”
有钱氏教养终是好些,纵然钱氏性子软,可总不会把孩子给教坏了,顶多娇气些。不过陆云蓁想着,过两年分家了,总不能还把楚玉娴留在侯府,到时候全看赵婉芝自己了。
从前赵婉芝是没少借着楚玉娴在安定侯面前挣脸面,眼下孩子铺子两失,若再设计使坏,钱氏不可能让她把楚玉娴接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