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馄饨喽,她忍不住跳着走,出门喊了两个弟弟,又去屋里喊兄长姐姐,一家人在正屋吃的饭。
家里人多,馄饨盛了好几碗,青色的大海碗,底汤是鸡蛋汤,放了点虾皮紫菜,崔大山还准备了醋和辣椒油,也是很齐全了。
碗中好几种颜色,馄饨是好看的元宝形状,皮煮得透亮,能看见里面淡粉色的馅儿,一看就好吃。
崔大山忙活一早上,也饿了,直接端了一个大碗,还不忘嘱咐几个孩子,“都多吃点儿,还有呢,不够吃咱们再煮。”
家里孩子多,一块儿吃饭香,有一句话说得好,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四郎五郎一人一大碗,就连六丫现在也能吃好几个。
崔如英把汤里放了醋和辣椒油,先喝了口红汤,然后用勺子舀了个馄饨,吹吹咬了口,牙上硬邦邦的,她松开嘴好好看了看,竟然是个铜板。
还好她门牙换过了,不然得硌掉了 。
崔如英又看了看别的馄饨,皮薄馅儿大,也看不出有没有铜板,她道:“爹,怎么还有铜板?”
崔大山乐呵呵道:“我包里了几个,讨个好彩头。哎,第一个让如英吃着了,明年有好运气。”
以前家里一文钱掰开当两文钱花,崔大山根本没想过把铜板包进馄饨里,如今有钱了,崔大山一口气包了十几个铜板,洗干净放里面,家里六个孩子,每个都能吃到。
二丫他们也开始翻看自己碗里有没有,不过第一个,的确是崔如英吃到的。
崔如英笑着道:“还是爹想得周全,我吃到彩头也是咱家吃到彩头,来年家里好运连连,铺子生意红红火火,开分店买铺子,生意做到大江南北去!”
崔大山乐呵呵的,这话吉利,一听就是好话。
说句实在话,能有如今的日子,崔大山就挺满足的了。有间铺子,儿子读书功课不错,女儿也不用他操心,六丫长得快,家里人健康平安,还有啥不知足的。
崔大山一个人做不完,就找人做,他如今心思都在木工活上,什么买铺子开分店,倒是没想过。
崔如英又道:“那我再给爹拜个年,爹过年好!祝爹身体康健,来年事事如意,木工活儿做得顺风顺水!明年有好些人来找爹做床!”
这话崔大山听着更舒心,他乐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了。
他直接从兜里摸出来个红封,“那爹给你压岁钱。”
崔大山还是觉着有钱好,往年他压根就没想过给孩子们压岁钱。年前他又订出去好几张床,赚的钱不少,家里孩子多,压岁钱肯定得一碗水端平,就算一人一文,那也得五文呢。
现在做木工活儿还能帮衬以前的朋友,崔大山爱听这话。
其他人见了也有样学样,跟崔大山拜起年来。
崔大山笑着道:“都有都有。”
崔如英摸了摸,里面硬硬的薄薄的,是铜板,应该是十个。
讨个吉利的彩头,正好十全十美。
吃过饭,崔如英和二丫一块儿把碗筷给刷了。
中午照样吃得简单,就等晚上许娘子回来,一块儿吃年夜饭。
崔大山还催着几个孩子去睡觉,因为晚上还得守岁,这会儿不睡晚上恐怕熬不住。
又要守岁了,崔如英把晚上要用的东西都备好了。
有吃吃食匣子,四格的,里面放了栗子柿饼子松子和瓜子,她晚上吃这些就行了。
还有暖手的炉子,若是出去看烟花,可以抱着这个。
给两个弟弟崔如英也准备了红包,一人两文钱,过年高兴高兴嘛,至于六丫,年纪太小连钱都不会花,崔如英也就没给。
跟家里其他孩子一比,六丫属实是幸运多了,尽管出生之后许娘子没怎么喂过她,可是也没饿着过。
自小衣食住行就比兄长姐姐们强,家里孩子都过过吃不到肉的日子呢,六丫却没有。
四郎五郎拿了压岁钱,跟崔如英说了好些吉祥话,今年过年他们俩可太高兴了,吃得好不说,还有压岁钱,十几文能买好些东西呢。
小孩儿忘性也大,如今都快忘了,当初崔如英第一回 在家做红烧肉,一人分小口,尝之后眼睛亮亮的说好吃的日子了。
下午睡觉,等天黑透了崔如英和二丫又去街上看烟花了,许娘子还没回来,在家等着也是等着不如出去转转。
崔如英是算着时辰的,许娘子二人过酉时轮换,今儿侯府肯定也吃年夜饭,人多事杂,怕是不那么准,但也就在这会儿。
许娘子今儿看的白日,一日都在正院待着,抱着楚玉璋给安定侯和钱氏看。
过年这会儿,安定侯最想看到的就是儿孙承欢膝下,不仅楚玉璋被抱到安定侯跟前,今儿楚玉珠也在正院待了一日,脸都笑僵了。
一家团聚的日子,自然都在,赵婉芝就盼着今儿跟钱氏提一提,把楚玉娴接回去,可楚玉娴粘着钱氏和楚玉珠,一日下来,赵婉芝连跟女儿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她一开口,刚把话头引到这上面去,就被陆云蓁不轻不重地挡了回来。
今儿是年三十,赵婉芝也不敢触钱氏的眉头。
陆云蓁坐在钱氏旁边,看着钱氏含饴弄孙。
楚玉璋被养得不错,不胖也不瘦,跟年画娃娃似的,如今会说话了,偶尔还能扶着走几步。
安定侯忍不住称赞,说陆云蓁照顾得好,还给了奶娘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