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这件事儿就怎么定了下来。
考虑到刘氏夫人也年过六旬,虽然听说身子骨儿还健康,但是毕竟年纪还是大了,若是单独过来,跟蒲老师两个人一对儿高龄人士,恐怕生活有些不便。
当然林家肯定是有足够能服侍他们俩的仆人的。
不过仆人们再贴心,肯定也是比不上亲生儿女的。
莫郁想到了这一点,小黛玉也同时想到了,两姐弟异口同声说了这个事儿,不免相视一笑。
蒲老师自然就更是感动不已,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说啥好,只能连连点头,各种胡乱应声。
倒是把小黛玉和莫郁都弄得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好在张友士又站出来斡旋,这才算重新把老爷子的情绪给安抚了下来。
于是便就跟蒲老师商量,请他们家哪一房儿子护送刘氏夫人上京。
当然护送之后也要留在京中照顾两位老人的。
就住在林家府上,跟蒲老师一起,给他们一家子单独安排一个小院子。
要是不喜欢住在林家,也可以在隔壁胡同儿帮他们一家人租赁一间房子居住——对此,小黛玉和莫郁都觉得应该林家出钱买了房子,然后免费给蒲老师一家子居住,反正这本来也应该算成是学费来着。
那也就不用额外再劳烦蒲老师一家子多花什么钱了。
两个小东家都已经把事情安排到了这个份儿上,即便是蒲老师也说不出什么拒绝的话了。
除了感动得热泪盈眶之外,他也说不出什么话来了。
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蒲老师的病气儿基本上去了大半,人也看着硬朗不少。
小黛玉便趁机请蒲老师给家人写一封亲笔信。
这倒是小黛玉想得周到细致了。
既然是要接家眷进京,那自然也应该写一封亲笔信跟家中说一下的。
原本是想着等蒲老师的病大好了之后再提这个事儿,因今日恰好话赶着话说到这里了,少不得还是得顺便一起说了,免得后头再提,显得不庄重……
莫郁在旁边儿看着小黛玉有条不紊地安排这些琐事儿,居然还能够安排得头头是道,不由得大为佩服。
【哎呀,我们黛玉小姐姐真是能干,小小年纪就如此厉害,也不知道将来还得厉害成什么样子呢。】
【我能够当姐姐的弟弟,真是太幸福啦。】
莫郁就是这点儿好,要夸赞人,从来不会隔夜——这种时候,他一般都是当场就夸了。
哪怕不是口头上夸,心里头也必定赞美几句。
鉴于他心里头夸也会被公放出来,那就跟口头上夸赞根本没有区别了。
虽然说早就习惯了自家弟弟的这种“神通”,也习惯了这位小弟随时随地各种夸赞——不单单是她这个做姐姐的,还有她们家老爷林如海,她们家太太贾敏,她这小弟可真是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这有时候让小黛玉都感觉,这弟弟真烦人,怎么就不知道低调一点儿了。
当然,这有点儿凡尔赛,不管是谁被真心夸赞,那肯定都是十分开心的,小黛玉也是如此。
所以,片刻的羞赧之后,小黛玉也就恢复了平静,少不得要把手里头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以对得起自家小弟的这个夸奖。
蒲老师跟张友士对此也都十分认可。
毕竟林家这位嫡出大姑娘不过只有六七岁年纪,办起事儿来就已经能够如此妥帖,可见林家家风是如何出色了。
更加不要说林家小公子也是一等一的人才,难怪人家都说,姑苏林家虽然已经历经五世列侯,但却依然屹立不倒,完全就是靠着这种良好的家风了。
别的不说,就从如何对待家庭教师这件事儿上,就能够看出来林家的家风是如何优秀啦。
能够发自内心尊师重道的人,能够坏到哪里去呢?
反正肯定不是坏人。
林家,能处。
张友士和蒲松龄对视一眼,都在彼此眼中找到了同样的赞赏之意。
两个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既然这个事儿都商定好了,蒲老师的亲笔信也写了,接下来的事儿就很简单了。
从蒲老师的小院子告辞出来,又客客气气地包了个大红包送走了太医张友士之后,小黛玉和莫郁便去书房回禀了林如海。
林如海听了他们的安排,也是大加赞赏。
他立刻就唤来了管事的,将蒲先生的家书交给他们,命他们即刻安排启程,去山东接蒲先生的家眷来京城林府。
管事的林春生两口子当即得令,麻溜儿地下去安排。
结果不到半个月,这个事儿就办妥了。
十月底的时候,蒲老师的幼子蒲荺带着一家人护送着蒲先生的老妻刘氏夫人进了京。
这位小蒲先生是蒲老师最小的儿子,今年已经二十九周岁,但是按照古人的算法,已经是三十而立了。
他幼承家训,也是个考科举的发烧友,已经寒窗苦读二十几年,就想着通过童子试中个秀才,但是又苦于没有名师指点,听说老父亲现在正在前科探花林老爷家坐馆,原本就很是羡慕向往。
没想到这一日忽然被林家管事找上门,说是东家要接他们一家子进京,一时间还有些发懵,还以为是自己在做梦。
但林家管事再三相邀,又有他亲爹蒲老师的亲笔书信,蒲荺一家子这才信了。
因着蒲老师的信件里头已经制定了要老四蒲荺一家护送老妻刘氏夫人进京,蒲家其他三兄弟也没有什么异议。
虽然蒲老师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但是蒲家兄弟们还是很尊敬这个老父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