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红楼同人)[清穿]全红楼都能听见我心声(294)

对他的命令也都是无条件地服从。

不管是考科举,还是进京,都是老爹说了算就完事儿。

蒲荺接到了蒲老师的命令,立刻就收拾东西,护送老母刘氏夫人进京。

不过半个月,已经到了。

见到林家精致富贵的宅院,他们都惊呆了。

等见到蒲老师,他们更是吃了一惊。

他们瘦小干枯的老爷子怎么就这样了呢?

林家莫不是什么天堂?

接下来他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天堂。

蒲荺次日就被林如海送到了一个正规官学中就读,甚至连他八岁的小孙子蒲立循也被安排进了专门培养小孩子的官学里。

他们父子俩读的虽然都是官学,但是侧重点完全不同。

蒲荺因为要冲击科举考试,所以上的是专门的“科举”培训学校,蒲立循上的则是一般的启蒙文化课。

这种差异化教学的风气,始作俑者,当然也是莫郁。

作者有话要说:

啊啊啊,居然这么晚了!

今晚一定!

第119章 未来

说是“始作俑者”,多少还是有点儿败坏莫郁的名声了。

毕竟这个事儿,他也不是故意要弄成如此局面的。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莫郁的那份儿宫里头的差事说起。

从康熙四十二年,年仅三岁的他在机缘巧合之下伴驾南巡了几个月之后,他就获得了这个进宫给年幼的小阿哥们当伴读的差事。

虽然说在当差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儿。他甚至从“伴读”混成了“助教”,但是总体来说,这份儿差事带给莫郁的快乐和实惠还是比内耗与痛苦多。

毕竟,康师傅是真舍得给,给的也实在是太多了。

算起来,莫郁当差至今也不过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他就已经从一个奄奄一息、默默无闻的林家嫡子,变成了皇上亲封的正六品蓝翎侍卫。

至于伴读或者说助教,反倒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事儿了。

不过这也并不耽误莫郁在这个已经变得平凡普通了的工作岗位上玩儿出出人意料的花样儿来。

“技能学校”的建立,就是其中之一。

那一天莫郁原本正在百无聊赖地坐在上书房里打瞌睡。

同样昏昏欲睡的还有一半儿以上的小阿哥们——不管是康师傅的儿子还是孙子、侄子还是侄孙子们,总有一些没有啥读书天赋的。

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读书,这跟出身、家世、智商都没有什么关系,主打的就是一个天赋。

如果一个人生来就是游鱼,你非得要把他往飞鸟的方向培养,那最后肯定是大家都痛苦。

可惜康师傅才不管这一点。

不说康师傅了,寻常百姓家也是一样,就跟疯了一样,非得让孩子按照一个方向发展。

在皇家,那就是经世治国、帝王权谋、驭人之术,在民间,那就是科举考试了。

在这一点上,康师傅可以说跟蒲老师是一样一样的。

康师傅规定,所有皇室子弟,虚岁六岁就必须开蒙,进入上书房读书,跟着同一个老师学习同样的课程,主要还是那些经史典籍,无一例外。

他就根本没有想过,万一有些阿哥们并不想要学这些怎么办。

其实这个规矩原本也不是康师傅定的,而是他爷爷皇太极先动的手,到了他爹顺治这儿发扬光大。

他自己当然也是遵循这个规矩,不到五周岁就开始读书了,并且读得非常好而且非常起劲儿。

读得好说明他擅长,读得起劲儿说明他喜欢。

喜欢并且擅长,这说明他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儿。

当然了,当皇帝也是一样。

哪怕是后世对康师傅的执政生涯诸多评价、各有争议,但也都不得康师傅多少还是有点子当皇帝的天赋在身上的。

所以,他根本就没想过,居然有人会不喜欢读书。

更加不能理解什么“世纪匠人”“手工大佬”“种田大户”“商业奇才”这些天赋异禀的情况了。

不说他了,就算是到了几百年之后,莫郁生活的现世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那种在网上录视频哭诉自己和老公都是重点大学高材生,但是孩子连数学题都不会做的人不是有一大把吗?

还有那种觉得孩子打竞技游戏是网瘾,要送他们去特殊学校接受电击教育的也不少……

总之,在单一衡量价值体系下,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悲剧的。

在上书房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案例。

比如某位皇室旁系子弟虽然也是每天都来上书房上课,但是实际上不是睡觉就是摸鱼,很是让太傅头痛。

不是没有责罚过,也不是没有跟他的家长反应过,但是可惜,这位小世子颇有些油盐不进的意思。

他对这些经典典籍一点儿兴趣都没有,而且毫不掩饰这一点。太傅早就已经“黔驴技穷”了,他自己的爹也已经被他弄得没办法了。

是啊,还能怎么样呢?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就是不开窍,你能怎么着?

偏偏这位小世子还是老王爷的独生子,也不能真地打死他吧。

最后大家都放弃了他,只想着等着再混个几年就从上书房“肄业”,回家继承爵位去了。

就是这么一位小世子,其实居然是个手工天才。

这事儿还是莫郁发现的。

那天他从这位小世子的座位旁边儿走过去,正好赶上弘晖几个人在上书房打闹——对,因为莫郁的活跃,现在他们已经养成了每隔半个时辰就要歇一盏茶时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