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黛玉弟弟又不做人了(365)+番外

作者: 云间刀 阅读记录

当然,这个三年,指的是二十七个月。

但,历来守满二十七个月的皇帝,又有多少?

新帝纯孝之名,体贴民生之名,顿时传播开来。

在朝堂也是一样,一月后,就恢复了朱批,新帝的守孝,守在个人生活方面,绝不耽误办公。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陛下如此,实乃我大燕之福啊!”

“可是如此,陛下岂不是要二十了,才……”

也有官员比皇帝自己还操心,毕竟,绵延皇嗣,也是自古以来,皇帝的职责之一。

对此新帝听到后表示:你看看林家晚育生出来的娃,哪一个不是高质量?

当然,这是新帝内心的吐槽,事实上,也仅仅是觉得等皇后和他都再成熟一点,生孩子也更安全罢了。

只是这种君臣相得没多久,新帝的操作就让一些老臣觉得意料之中的有些不安了。

新帝直接让林筠进入了内阁。

内阁,相当于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处,虽然没有决策权,却接触的都是第一手的消息和政务,且有建议的权力。

若是帝王惫懒,或者内阁给出的方案可行,皇帝可以直接朱批准允,不再废脑细胞,直接采用建议就是。

而这些建议,哪怕都是好的建议,也一定有个利益的亲疏远近。

所以内阁中的几位大学士,或许官位不是最高的,但是一定是接触朝堂最中心权力的。

而林筠,作为广诚侯的独子,侯爵继承人,又是天家驸马,本不应入内阁的,事实上,就林家如今的圣心,林筠的受器重程度,就是不进内阁,该知道的一样会知道,陛下又何必呢?

朝臣们不理解,开始旁敲侧击的给新帝提醒。

太子虽然入朝已经几年了,但是太子是太子,国君是国君,他们不可能全然天真的认为,新帝的风格,会和太子时候完全一样,所以他们依旧在磨合阶段,也因为,都还比较委婉。

但是不可否认,委婉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新帝手里,是有兵权的。

“朕才不同意呢,林卿进入内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及时处理公务,给朕分忧了,有何不可?”

朕的功课,朕的理念,和父皇,筠筠,都是基本一致的,筠筠还是他姐夫,他哪里不放心?

如今大燕的底盘增长了,每天要处理的公务也增多了,他巴不得多点人分担他的工作呢,他可不想早早秃头。

再者说了,只是建议而已,决策权还不是在他这里?怕什么?难道自己还管不住下面的人不成?他又不是傀儡皇帝,怕什么?

若是只知道瞻前顾后,那还做什么决策?因噎废食,降低效率罢了!

闻人济信任林筠,林筠也不是个重权欲的人,心里更是装着百姓,君臣一心,短短一年,先帝与新帝之间的权力交接所带来的遗留问题,通通不见,或者说,有,也不能再冒出头。

次年,也是新帝改年号的一年,是为——天耀元年。

新帝的展望与风格,从年号,已可见一斑。

这一年,太子刚刚十八,风华正茂,挥斥方遒,这一年,林筠刚好三十,正是而立之年。

十年磨一剑,这十来年,大燕在军事装备,在海军训练上,一直未曾松懈。

樱岛有神风护体?荒谬,有神风也该是保护华夏。

于是这些年,不仅仅是训练军队,更是一直在海上游走,观察海上的气候与天相,天文地理,从来就分不开。

在这些年里,钦天监的世袭官员们,一个个的,都疯狂补充着知识,完善着体系。

所谓神风的缘由,也早就明明白白摆在了皇帝的桌案。

因而,他们早就知道,该什么季节,攻打樱岛。

什么?你说我们不能主动侵略他人?这是侵略吗?不,这是复仇,这倭寇对沿海多年劫掠,害我百姓抢我钱粮的复仇。

是复仇,也是保护百姓,大燕的军队,自然是正义之师。

“陛下,是否太过心急,樱岛虽是弹丸小国,可毕竟盘踞岛屿多年,我们的将士贸然远行,恐怕……”

“樱岛内乱,从原先的两军对峙,转为三足鼎立,如今,依然是低配版的春秋争霸了,正是我朝出军的大好时机。”

林筠站出来,露出一口大白牙,笑得和善,“而且樱岛有银山呢!”

贾兰早跟着他老师去了樱岛把局势搅得更乱,而四公主更是时髦的染了个发色烫了一个卷毛,和驸马诘德一起装作国外行商的有人,紧随其后,把水搅得更浑。

所以,根本不是仓促出兵,而是早有准备。

至于银山,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当然,对于这些个官员而言,有了银山在前面吊着,他们自己都会给朝廷找理由的,哪里还会跳出来反对?

樱岛,注定会是大燕的行省。

这天下,终究是年轻人的天下。

而六十几的老年人林如海和贾敏,已经回到了姑苏林园养老。

六十几,对于帝王而言,已经长寿得很了,可对于朝廷重臣,其实恰好是重要的时候,权力在握的时候。

而林如海果断选择了致仕,林家人身体都不太好,这一代林如海能熬到六十多,已经很出乎意料了,再看到他提出致仕,也就没人觉得奇怪了,尤其是还有个林筠独得圣心。

林园中,当初凌小小和林筠种下的桂花枝,已成了桂花树。

说着要给黛玉养一只黑白熊,结果全是管家在养,如今林家人回来,黑白熊都已经有娃儿了。

同样满了三十的黛玉,因为多年的行走与沉淀,满身书香气的同时,更多了一股眼界开阔的大气,仿佛,看到她,就已经看到了,何为国泰民安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