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影视同人)诸天从红楼开始的退休生活(1110)

作者: 雷的文 阅读记录

欧萌萌呆了一下,徐氏请安这个还算是合格的,反正这种面子工程大家都做得不错,徐氏最喜欢显示自己的贤惠了。问题是,吴国太这个人向来不管事,你怎么说,我都不会搭理。到了欧萌萌更是如此了。现在徐氏这么传话是啥意思。

欧萌萌这会也是累得紧了,只让女侍快点送点丝绸和布匹给她赏人,至于其它的,她不敢送,怕惹事。等她有了反应,其它的儿媳妇,还有孙尚香也就去看了眼。这事也就完了。

不过孙尚香还是有点担心,看看徐氏,本想回去和老娘谈谈,但想想又算了,自己回作坊去了。

欧萌萌也没多想,她向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的啥都想,不干正事了?歇了几日,又去干活了。

等着过年时,欧萌萌和徐氏也都出席了江东的最高夜宴。让各位老臣们及家属们表明孙家的稳定。

那天,孙权还特意让独子孙登坐在欧萌萌的怀里。这种欧萌萌倒是很熟的,政治宣传工作,她还真的无所谓。

这会孙权就孙登这么一个儿子,才两岁,胖乎乎的,长得还不错。看着很是漂亮。而徐氏涂了厚厚的脂粉,又是冬天,倒也看不出什么,欧萌萌笑呵呵的和她打了个招呼,就坐在最高的那个位置上,抱着孙子看歌舞。来都来了,当一乐。

第75章 聚气

过完年,徐氏的病更重了,上元夜宴,就是孙尚香操办的,但欧萌萌,徐氏用不着出席。也就孙权与群臣欢聚一堂后,抱着孙登一块点了挂在府门前大灯,让各家领了花灯,就算过节了。

当然,因为是孙尚香办的,还是有些争胜之心,就把之前欧萌萌让作坊那些平时没事,编竹器的寡妇们编的各式纸灯笼,换上简单的花样拿了出来。

之前欧萌萌嫌纸不好,写字不行,就又化成纸浆,让人薄薄的抄出来,糊成古装剧里那种一次性的小灯笼。这个大家先觉得有点怪,但又很快觉得,之前灯都是丝帛来糊,穷苦人,就是用火把了。这时,纸替丝帛成书,那纸替丝帛制灯不是再正常也没有了。当时就是当实用器。再生的纸便宜的卖给那些寡妇,他们自己卖灯笼,也比之前编竹器简单而且钱多。

而上元灯会,原本会有各式宫灯,都是极尽奢华的,孙尚香办,让她这么花钱,她定是不干的。正好想到那些妇人们现编灯又快又好,就和孙权商量,今年全改纸灯。

现在纸也比之前的好,坚韧、也更透光。当然,她不会和孙权说为了省钱,而是和他说与民同乐,这样,丰俭由人,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花几文钱买一盏灯回去哄哄孩子。

这个欧萌萌没拦着,原本手艺人就是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就能撬起地球的存在,欧萌萌眼睛还没会,人家手就能做出来。所以,之前做宫灯的,拿了纸,直接就开动了,根本没给他们再商量的机会。

这一把,孙尚香其实没赚什么钱,只能说,没亏钱。但江东市面倒是显得欣欣向荣了。

欧萌萌晚上就和孙权、孙朗一块去内城城墙上看中央大街的街景,突然想到一部电视剧,也是上元灯会,在各式的灯光之下,街上行人如织,百姓们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脸。那戏,也是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镜头美学。而此时,江东的大街竟比电视里演得也不差什么,行人如织,江湖杂耍,小贩叫卖,两边还有欧萌萌让人做的孔明灯。

以钢拉丝为骨,丝帛为面,再用细丝系于街边,到点点上,明亮的红灯上写着吉祥话,也让百姓们看个稀罕,当然也有实用价值,这会也没大点的路灯,不然,平日里,他们的小灯笼怎么吃香。这会子,欧萌萌就是把这大灯当路灯,好照亮南徐的大街。

而下面,还挂着各式的纸糊的花灯。南徐的夜,好像在这一刻都被点亮了。

“还是母亲会玩,怎么就想到能用这种会飞的灯。”孙权对于老太太弄这飞灯,很是欣赏。不贵,但效果极好。

欧萌萌心里对诸葛亮抱歉了一下,这玩意叫孔明灯,也不知道是不真是他发明的。她借用一下,也不知道诸葛亮介不介意。介意也没法了,人家问这是啥,她就说叫飞灯。

“你们信不信风水之说?”欧萌萌可不想说孔明灯,只是换了一个话题。

当然,这也是她今天特意带他们出门的目的。

灯会,其实代表的是综合实力。若是头几年,老百姓饭都吃不上,谁还有心思来看灯会。对于极度贫苦的人,真的做乞丐其实都是不能够的。他们被踩进了深坑之中,完全没有挣扎的可能。

对当权者也是,灯会,很多人都会说,这是粉饰太平。但要知道,没底基,大家连粉饰的心情都不会有。就算是南徐,也是十多年来第一次办灯会。欧萌萌说带他们出来逛逛,就是想让孙权来看看,太平之相。

“这是黄老之术吧?”孙朗想想,他是知道自己老娘的,其实啥也不信。老太太进庙都是不拜的。她属于喜欢乱读书的性子,也就是家里还算富裕,从老爹那时就会抢些书回来,而姨母吴夫人也不拦罢了。现在也不知道老太太这是读了一肚子的啥。

“其实老子的学说挺有意思的,道法自然,觉得人应该顺应天命。但天命是什么?我其实也不懂,我就觉得,天命就是舒服。老百姓们觉得舒服了,就会说你二哥是天命所归!你们看,现在咱们江东,算不算天命所归?”欧萌萌指向下面。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母亲的意思是,江东聚人和之气?”孙郎的头歪了一下,回头看看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