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同人)诸天从红楼开始的退休生活(316)
每次挑出重点给贾赦他们解释,这俩老崽,也不再是吴下阿蒙。
当然,这三年,贾政又得了一次升官的机会,新帝有意让他接手官学。被贾政无情的拒绝了。坚定的说,我娘说,就让我在秘书省里干。气得新帝都想去问问贾老太太,您这么干有意思吗?教学生,只教到秀才,后头的事,您就不管了。爱读不读!
像贾珚第三年,就不去六部历练了,他回了贾家族学里当了助教,带一年级新生,贾家第三年,只招蒙童了,你认字我都不收了。气得那些前两年没考上的学生家长,直跳脚。一打听才知道,因为贾琮小朋友要上学了,贾琮小朋友的同学不能比他大太多。而贾家族里五岁上的男孩也有几个,全被抓来上学,所以剩下名额不多了,你们且行且珍惜吧。
京城的人也看出来了,贾家不掺和你们那些烂事,我们就只管自己家孩子念书。
十一子中像金荣家世全无的,现在已经放弃了继续考学,在张镇衙里做了师爷,帮着处理公文,一年也有七八百两,金寡妇一下子就脱贫致富。换了宅子,添了下人,产业,整个人都抖了起来。
秦钟倒也是专一的,就跟在亲爹后头专心的学习,秦邦业看儿子长进了,和之前的旧关系也都慢慢的切割了。之前其实还有点怕,常常吓得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身子骨自是差了。但是看贾家没一点怕的意思,还闹得这么风生水起的,自要向贾赦讨主意的。
贾赦就睥睨着他,问他除了让小秦氏挂了个名,还干了啥?秦邦业摇头,小秦氏也十八九了,就是老义忠亲王第一次坏事之后生的,怕老圣人怪罪,放外头养了。说是秦家的孩子,其实人家自有一套班底,秦可卿那通身的气派,是连二十两都凑不出来小京官能养得出来的?所以秦邦业说实话,跟小秦氏真不熟。不然,原著里秦钟上学的银子,还要老子去凑,大观园小姐妹们的组回诗社王熙凤还拿了一百两呢。
秦邦业看贾赦不说话了,自己再琢磨也回过味了。小秦氏是既是挂了他的名,那里头的事,人家也不会再让他再掺和了,一个和贾政一般万年都不升官的主,也指不上个啥,不然,当初也不会让他来养这个孩子了。
秦邦业了解了,自是恢复健康,开开心心的带着亲儿子参与到了工部的各项建设之中。反正工部尚书还挺喜欢秦钟的,说只要他考上举人,就给他个差事。若是上了同进士,就可不用翰林院三年培训期,直接进工部。反正你也没长一张宰相的脸。这话秦家父子都爱听,干得很欢实。
欧萌萌看着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老圣人和新帝到底在在拖什么?
不过,三年过去了,旧臣们看新帝总是一派风清的样子,而江南明显的,还在老圣人的手中,最明白的,就是江南甄家还屹立不倒,看着荣宠不衰的样子。
而老爷子看着和新帝父慈子孝,新帝常常带着皇后去离宫探望。所以让大家很难啊,这怎么站队啊?
特别是勋贵们,一个个的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主要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地位越来越尴尬了。大多都像之前的宁荣二府,一家子一个快没了的爵位,子孙全无建树,捐个无用官职,勉强维持着昔日的体面。贾府成功转型,但其它家除了说贾家丢了旧勋世家的脸面之外,竟然拿贾家一点办法也没有。
说贾家不该抢劫奴才?还是说贾家不该让继承人去西北大营服苦役?好像都不行,那说贾家不该办族学?贾赦敲黑板,看清楚,族学是我大爷爷和爷爷一块办的,有问题找他们!
于是大家一块郁闷,找贾家的麻烦,贾政在秘书省,你除非烧了藏书阁,不然,连累不到他身上。问题是,他们还发现,纵是烧了藏书阁,好像也连累不到贾政身上去,因为谁会信他会去烧藏书阁?说他管理不利都不行,因为这个归内禁卫管。
贾赦更不用说了,我这么优秀的大将军你们上哪找,我一不进军营,你们就不能说我渎职;我每年跟你们一样领钱一千两爵位补贴,所以你们也没法说我贪墨;我在我家族学里玩,你能说我不务正业?我是族老,我关心下一代!再说我也让他们练骑射了?所以也不辱我们军功世家之名不是?气得旧勋们直跳脚,又全无办法。
想从西北下手,那儿是新帝的地盘,虽说可安插人,可做点小动作,不过,动作大了,好容易去的人就没了。于是,大家也就知道,别乱动,动了就有事。于是心更跟油煎一般了,贾家越来越受追捧,也就显得他们越发落莫!
第292章 赵崇倒霉事
贾家外头没事,不过,这回赵崇出事了。话说从头,赵崇这几年,医术精进了,名声也打开了。找他看病的贵人也不少。
之前给一旧家出诊,诊出点龌龊事儿。赵崇其实也不是那不懂事的,开了个太平方。屏开左右,小心的和当家老爷说了。
那老爷子算是知道好歹,给了大封,赵崇就回家了。过了几日那家就出了殡,赵崇也只能轻轻的叹息一声,却也无奈,因为这是无解之题,真的有事,让他帮,他也不知道怎么帮。也帮不过来,这种事,说实话,哪哪都有,上中下的人家,甭管有钱没钱的,那点乌七八糟的事儿也少不了。只不过,他有个太医的名头,于是针对的就是顶层阶级罢了。
赵崇这边还没感叹完,那边就有事了。人家家里死了人,心里能好受,死了的,没法怨,自是把心气都放到了给他们看病的赵崇身上了。当然,还有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赵崇是知道原委的,留着这样的,心里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