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门福女(242)+番外

作者: 连三月 阅读记录

骨头暂时想不出来用处,除了每日用来熬汤,剩下的都让工人分一分,带回家给家里老人小孩熬汤,其余内脏则是变着法,做成一道道美食给工人们做伙食,比如麻辣毛肚、卤大肠。

这些天工人们都吃得很开心,但总有吃腻的时候,她也计划好,大不了到时候叫麦粒在街上支个摊子,到时候一文钱两串三串,卖给过路行人。

“铁公鸡”李青禾将一牛多用,计划得很好。

……

京城这边最近话题度最高的,莫过于今年的殿试。

三月初十七,卯时不到,考生们从宣武侧门,按照会试排名,依次进入皇宫,来到承明殿。

李承文名列第四,于是坐在第一排第四位。

殿试时,皇帝虽然不会一直盯着,但也还是唯一的主考官,其余考官只能称为“读卷官”。

等三百名考生都落座后,十名读卷官发卷监考。

殿试的题目一般都是三道时政策论,李承文看到卷子上的题目后,在脑海里想出解决策略,随后气定神闲开始下笔。

直到太阳西沉,他在写完最后一个字,搁下毛笔。

又过半时辰,钟声一响,其他的考生也都纷纷停笔。

等读卷官收好试卷后,考生们才离开皇宫。

这三百份试卷,会有读卷官审批,挑选出前十名,提前排好名次,由皇上点出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而没有入选一甲的其余七人,则归为二甲。

二甲共有三十人,还有二十三人则由读卷官排出。

剩余的二百六十七人则为三甲。

三月二十二,月明星稀的时候,本届会试高中的三百位新科进土换上儒服,再次踏入皇宫。

这一日,金宸殿中站满了当朝文武大臣。

如平日上朝一般,文官站一列,武官站一列,立在左右两侧。

天边露出鱼肚白时,陛下身边的大太监走出金宸殿,高声道:“贞乾三十二年,会试进土入紫宸殿面圣。”

随后,台阶下两个小太监齐声喊道:“贞乾三十二年,会试进土入紫宸殿面圣。”

再往后,是再下面的四个小太监齐声高喊,接着六个,八个,直到喊完七声。

金宸殿虽大,但也不会让三百位进土都一同进去。

大太监走到三百位进土面前,宣读出前十名进土的名字,让他们进殿。

李承文的名字排在第四,也就说他被读卷官列在了第四名,倒是和会试的排名是一样的,他在心里给自已打气,等会儿再圣前表现好,还是有机会进前三甲的。

他在会试榜单出来后,时常受邀,也这些才子们饮酒交谈。

所以前十名中,他基本都认识,有状元呼声最高的谢淮危,有京城第一才子之称的章献之,还有一个从西北回来,二十七岁弃武从文,如今年过五十,本届最大黑马的李善。

此三人都排在他之前,后面,还有七位才学不输他的大才子,对此,他谈不上有多大的信心,只能尽力而为。

十人低着头进入金宸殿,按照名次,站成两列。

礼部尚端着金丝托盘,将十人的卷子呈递到贞乾面前。

贞乾没有立即拿起卷子,对着十位三甲候选人劝勉一番,才翻阅起他们的卷子。

翻阅完卷子之后,又叫他们抬起头来。

十人才敢抬头,李承文还是第一次见到当今圣上,只见他面容苍老,目光虽然浑浊,但眼神十分凌厉,只看一眼,就赶紧有垂下眼眸。

贞乾笑道:“哈哈,今年竟还有个小孩儿。”

这小孩儿说谁,不用猜也知道,除了未满十六岁的李承文,其余的皆是二十岁以上,更有一个知命之年的李善。

与被北疆风雪磨砺过的李承武不一样,李承文整日读书,皮肤白皙,脸上的婴儿肥还完全褪去,比在金宸殿的所有官员,都要显得稚气。

被陛下第一个注意到,也是有好处的,比如第一个被点出来问问题。

即使没有进前三,也在贞乾和各位大臣心里,留了一个印象。

况且李承文还对答如流,小小的年纪,在面对当今圣上的拷问,也不见丝毫慌张。

贞乾很满意,在本子备注着些什么。

接着贞乾又将其余九位都点名出来,问一些时政问题。

贞乾按照每个人的表现,勾选出一甲三人的名字。

第224章 探花郎

殿试时,会将三百名进土划分为三甲。

一甲有“状元”“榜眼”“探花”三人。

二甲有三十人,名曰“进土出身”,剩下的是三甲“同进土出身”。

等贞乾选完一甲三人后,户部尚书将试卷与本子拿回来,打开本子看了一眼,一二名没有变动,李承文却从第四名变成第三名。

说来也是,十六七岁的少年,要比一个半个身子埋进土里的人可塑性要高,若是好好栽培,前途无量,况且探花郎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也有些不妥。

不怪户部尚书以貌取人,前朝开始,历届探花郎都是才貌双全之人,这也成为今朝的习惯。

他扫了一眼这十人,开始宣布本届殿试一甲:

“贞乾三十二年,新科状元,谢淮危。”

谢淮危不愧是左相的亲侄子,他步履从容地上前一步作揖行礼。

“新科榜眼,章献之。”

章献之是京城大家族章家的长房嫡子,举手投足尽显大家风范,也上前作揖行礼。

“新科探花,李承文。”

李承文听到自已的名字,心中一震,暗自诧异,但面上不显,镇定自若地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