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妆丫鬟是皇后(39)+番外
楚州乃景朝的偏远之地,和都城隔了十万八千里远,平时基本没有什么楚王的消息,更别说深居简出,常年待在院子里看书的二小姐了,那简直是音讯全无啊。
总不能,快要结亲了,连人长啥样都不知道。
“来人,通知在外面巡查别庄的薛嬷嬷,速速赶回。”
这座别庄,是个温泉庄子,冬日里小住最舒服了。位置也不远,就在都城郊外,官道旁边,方便的很。
国公府每年深冬都要去那避寒,这里也是徐二娘的心头好,就连怀孕、身子行动不便,也要去那里泡温泉。
但那温泉庄子背后连着山,草木茂盛,还种了不少常青树种,就连冬日里也是绿油油的,叶子很挡视线。
山下有条河,不宽,但水流很急,还有高高低低的落差,人掉进去,若是不及时捞上来,很快就会被冲走,转眼就没了影。
因着徐二娘大着肚子,行动不稳当,为保险起见,十年前的那个冬天,人人都劝阻她,别去温泉庄子了,身子为上。
十年前的徐二娘,还没后来这么成熟。
就跟中邪了一样,说什么都不听,非要去。
用她的话来说,大冬天里不泡泡温泉、吃吃锅子,那还有什么意思。
距离生产还要一两个月,这胎怀得她都快抑郁了。
而且,庄子就在官道旁边,还有国公爷调派过来的军队驻守,怕什么,有谁敢在这儿动手?
孕妇是老大,无论是徐尚书还是国公爷,都不敢强行把徐二娘绑住,只好随了她的心意,去温泉庄子待产。
怎么说呢,好的不灵,坏的灵。
真是一语成谶。
还真有人敢!
住进庄子没几天,徐二娘就脚滑摔了一跤,直接早产。
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地儿平时总是干燥的,甚至中午都还是干的,唯独到了下午,就湿了。
还只湿了那一小块儿。
那地儿是穿过回廊去露天温泉的必经之路,也是徐二娘最常走的路线。
庄子在郊外,离国公府有点距离,驱车快马加鞭赶过去要一个时辰。
又恰巧是在下午摔的,消息传来,等国公爷徐尚书他们急着骑马过去时,天已经黑了。
而徐二娘,也早进了产房。
平时温泉别院附近总是空空荡荡,没有什么人烟。
但偏偏那几天,周边的其他别院,陆陆续续地都住满了人。
各个身份还都挺显眼的,皇后的亲妹妹、太子的侧妃、大皇子派来的管事、丞相刚从外面接回来的庶子等等。
还有几个位列一二品的官员带着四五品的小官跟班,借口说来体验冬钓,租了周边的一个小院子。
甚至到了晚上,连皇上都听闻了消息,把宫里医术颇高的御医派了过来。
御医到的比国公爷他们还要快。
事发突然,产房倒是布置的差不多,但国公府和徐家准备的接生稳婆还在外头,毕竟当时大家都推算还有一两个月才生。
所以,温泉庄子里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唯一的主子,还是已经倒下的徐二娘。
这时候,周围的邻居们异常热心,且存货十分充足。
有送稳婆过来的,有送补品的,有给丫鬟的,有派小厮的,还有亲自上门帮忙组织现场的。
明明周围没一个怀孕的,但个个准备的比怀孕的徐二娘本人还齐全。
甚至连晚上照明的烛火都有人备着。
但当时实在是太过混乱,没人想得起怀疑这些小细节了,大家的注意力只在保孕妇平安上面。
偌大一个温泉别庄,竟然无人守门,都在后厨和产房内外忙活。
庄子里进进出出的人多得数不清,具体都有谁,现在也对不上脸、记不住名字了。
只记得夫人身边的丫鬟婆子们全被指使去干活,徐二娘的大陪房,薛嬷嬷,也被忽悠着回城里寻大夫去了。
到底是谁让她找大夫,也记不清了,当时耳边就突然传来一句穿透力极强的话:“哎呀,现在御医还没来,这可怎么办啊,没有大夫,夫人怕是有危险,听说城里有大夫,谁去请请啊?”
薛嬷嬷护主心切,一听夫人有危险,就慌了神。
薛嬷嬷虽年长几岁,但十年前,在心眼子方面,还稍显青涩。
情急之下,便离开了一直守着的产房,自行下山,驾了辆车子赶往城内。
巧得很,薛嬷嬷的车刚离开郊外,皇帝派来的御医就到了温泉庄子门口。
天马上就黑了。
国公爷徐尚书已经收到了消息,正在火急火燎地赶来。
城内赶往郊外的官道就那么一条,无论来去,按理说,都应该碰面。
偏偏薛嬷嬷和国公爷他们,一点面都没见着,仿佛两条平行线一般,错开的离谱。
这么一番阴差阳错下来,徐二娘的身边,全换成了陌生的下人。
借着背后主子的势力,趁大家都慌神时,隔绝了众人的目光,把产房团团围住,在不经意间,这里成了孤岛。
天彻底黑了。
这批送来的蜡烛似乎质量不太好,即便是点亮了许多,光影之间仍然模糊不清,周围伺候的下人们,脸躲在背光处,谁是谁,完全无法辨认。
等国公爷和徐尚书终于赶到庄子时,产房里徐二娘已经发动,一声又一声痛呼,喊得人揪心。
第23章 第 23 章
好在,最后平安生产。
从产房里抱出来的,是一个女儿。
“喜报喜报,国公爷、徐尚书,生了个千金。”
“瞧瞧,这小脸,多像国公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