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朱棣!(131)
之前朱元璋为了底层百姓多认两个字,还搞了个社学,希望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夫平民也能在闲暇之余学习识字,以后能看懂朝堂政令,不至于被官吏蒙骗。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社学没推行多久就废除了,因为百姓们填饱肚子的时间都没有,谁还有余力学认字啊。
更别说,老朱还想着鸡窝里多蹦出一些土凤凰呢。
要是穷苦百姓家也能培养出几个读书人,以后也能出仕做官,他老朱也不用在这些大族豪族里面选人了。
可惜,这个时代能读得起书,培养得起读书人的再差也是一方小地主。
总的来说老朱这个想法目前很难实现。
但是,把一些犯错的官员打发到穷乡僻壤教书育人、开化愚民还是可以的。那些地方,正儿八经的教书先生都少得可怜,根本没啥人才可选。
朱元璋琢磨,以后像刘松这样的,脑子一根筋的读书人,杀了可惜的,还真可以多往这些地方送去。
他乖孙说,那叫发挥余热,为大明继续发光发热。
这种为大明无私奉献和服务的精神,朱元璋很认可。
从不认为自己是‘朱扒皮’的老朱同志,当时看向他身旁小团子的眼神散发一股奇异的光彩。
不愧是他老朱家的种。
朱高炽没注意到他皇爷爷当时‘渗人’的亮亮眼神,他此刻正和刘松大眼瞪小眼,说到底,两人关系没好到依依惜别的程度,但来都来了,总要说两句。
朱高炽酝酿一下,小手背在身后,说:“刘御史保重。”
刘松:“.....草民多谢世子殿下。”
“唉,你也不要太灰心,还有恢复官职的可能性的。”朱高炽想了想,伸出小手拍了拍他手臂。
刘松神色微微动容,他职责所在,当一天御史就要敲一天钟,即便他不是御史了,他依然心系大明。
不过,这次被贬流放,前途一片茫茫。
说实话,刘松对重返官场抱的希望不大,也许他余生都要....
“就算你不行了,你还能教几个学生出来,传承你的意志,发扬你的梦想,出仕做官,在大明官场发光发热。”
刘松:“.....”
小团子一脸的鼓励,他再次拍拍刘松,一切尽在他那正经小眼神中: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刘松:“......”
本来有些意志消沉的刘御史大人,忽然一想他说的这话,好像.....也不是不行。
反正此番流放,朱元璋也是让他去那边教化愚民。
送别的时间很快过去,刘松和夫人在官差的陪送下,朝着遥远的方向离去。可能是不想刘松死在半道上,朱元璋还下令给了一辆驴车。
本来朱元璋是准备让刘松自己出钱准备,流放的罪官,他老朱当然不包公费,到时他睁只眼闭只眼当不知道就可以了。
谁知,刘松是真穷啊。
就是老朱都觉得有点那啥了,悄悄吩咐人准备了一辆简单的驴车,不仅能驼东西还能驼人。
刘松和夫人坐在车头,一位官差驾驴车,一位官差坐车尾,沿途激起一片飞扬的尘埃,直到他们的身影缩成一个小黑点,朱高炽才收回视线。
而坐在驴车上的刘夫人,脸上缠着灰布遮挡沙尘,怀中是朱高炽亲手送的大包袱,她怕染了灰,正要转身装进行李小箱子,车轮子滚过一小凹坑,她一个不稳怀里的包袱差点掉下去。
好险,刘夫人护住了包袱,突然她眼神微微一动,低头看着怀里的大包袱。
她察觉不对,掀开包袱一角朝里看了看。
就见一包包小零嘴下面,静静躺着一只钱袋子。
刘夫人一怔,又很快把包袱缠好,默默抱紧。一旁刘松注意到她异样,伸手轻拍她肩膀一下。
以为她是又伤感了。
....
朱标也亲自目送老师一家远去,宋濂的待遇要比刘松好一些,朱标让人准备了马车,虽然一切从简,到底比驴车要好一些。
等到两边人都化作小黑点了,朱标才朝等在路边的小团子走去。
既然看见了总要招呼一声,朱高炽刚喊了一声太子大伯,朱标就伸手牵住他的小胖爪子。
朱高炽眨眨眼,仰头看着身旁青年,青年一双温和内敛的眼眸,泛着慈和光芒,身形清癯,低头对他一笑,君子斯文。
才发现,太子大伯最近瘦了一大圈。
朱标嗓音清越,带着令人安心的独特韵律,“陪大伯走一走。”
朱高炽就任由他牵着,身后马车缓缓行驶,隔着一定距离,一大一小漫步前行,朝着繁华的京城方向。
先不提其他,朱高炽是挺喜欢太子大伯的。
虽然先前因为小堂哥,好几次都有不满一下,但是太子大伯是个极好的人,他也知道。
太子大伯总是斯文大气的,君子谦逊,心有海阔天空。
比起他爹朱棣跟个社会青年一样,豪横霸道,太子大伯更像是世家贵胄出身的公子,温润儒雅。
不像是皇爷爷的儿子。
不过嘛,这也正常。
他也不像爹爹,从小就斯文可爱,更像娘。
朱高炽踢了踢路上的小石子,心情不错的样子,朱标余光瞥见,低头一看,不禁弯起嘴角浅浅一笑。
待朱标重新抬头,目光虚虚落在皇城方向,那一瞬周身的轻松自在荡然无存,又变成内敛稳重的太子殿下。
....
随着徐达、汤和等大将陆续回京,朝堂上,朱元璋的一系列改革安排也随之发布下去。
争吵声有,但大家最终还是屈服在了朱元璋的威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