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朱棣!(222)
学堂里议论纷纷,本该讲课的先生刚才也在院子里围观了好一会儿,此刻同样心情激动复杂,也就没有制止学子们交流的声音。
这一战,让朱高炽彻底成名了。
这天还没下学,大本堂发生的事就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当时正跟朱标议完政事,坐着喝茶小憩,王太监就进来向他禀报了大本堂上午的事。
朱元璋听完先是讶然,然后就乐了。
“哈哈哈哈哈真想看看孔老头当时的表情哈哈哈哈哈哈。”
本来也挺高兴的朱标一听,再看他父皇幸灾乐祸的样子,不由摇头。
朱元璋:“让大宝下了学来我这,孙儿表现好,爷爷当然要夸奖一番了,臭小子之前也没跟我提他读书厉害啊。”
“哈哈哈哈哈就说我孙儿是小神童,一个个的都以为我老朱是吹牛,这下都看见了吧。”
朱标:“.......”
父皇你得瑟的嘴脸跟老四一模一样。
是谁前两天还在吐槽老四吹过头了,一点不懂谦虚做人的?
朱元璋开心啊,还有些扬眉吐气。虽说今时不同往日了,可只要一想到那些年在读书人那里吃的闭门羹,他心头就有郁气浮动。
别说刚拉起一个大队伍造反的时候了,就是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还是有不少读书人嫌弃他朱元璋是个大老粗,不愿为大明服务,用刀架在脖子上威胁,这些个读书人才低头顺从的。
就是孔老头,一开始也是不愿教他朱家儿孙,端着架子,朱元璋起先超看不惯他,不过孔老头和宋濂一样,在天下读书人眼里地位尊崇,那口气只能先忍着。
后面,孔老头嫌弃他这个儿子,打罚那个儿子,朱元璋还觉得是孔老头内心不服,借题发挥。虽然有马皇后和朱标在一旁解释劝说,朱元璋没和孔老头一般计较,但他心里一直不痛快。
慢慢地,朱元璋也发现,这小老头就是那个臭脾气,倒不是故意针对他老朱。不过误会虽然解开了,朱元璋还是暗暗憋着一口气儿的,就想孔老头哪天对他老朱的儿孙也满意得不行。
不过孔少傅教书育人大半辈子,什么优秀的人没见过,能让他满意到交口称赞,喜爱非常的,那真是屈指可数。
东宫太子朱标算一个,朱标少时,孔少傅也给他上过课,就是后来太子成了宋濂的学生,孔少傅被朱元璋弄去专门教导其他皇子,为此孔少傅还暗暗生了好一阵闷气。
觉得朱元璋是不是觉得他没宋濂有能力。
两人的误会一开始不算少,经过多年磨合,互相才有了点了解。
孔少傅虽然知道朱元璋没有觉得他比不上宋濂,但是,他心里还是对朱标成了宋濂学生一事耿耿于怀。
两个老头比心眼的话,谁都不比谁大多少。
至于皇长孙朱雄英,孔少傅没亲自教学过,但他也知道皇长孙优秀不输其父朱标,就是.....天意弄人,大明错失了一个优秀的继承人。
孔少傅固执、严苛又有些小心眼,但他不蠢,知道这些年朱元璋也在暗暗跟他较劲儿。
不过孔少傅是谁,除了朱标和已逝的皇长孙,他嘴里就没说过谁优秀的话。
为此朱元璋也牙痒痒许久了。
所以孔老头几次递辞呈他都不准,虽然有留孔老头为皇室教育多服务几年的意思,但也有心头那一口气始终没能吐出去的憋屈影响。
哼,你这老头子等着吧,我老朱家聪明优秀的儿孙多了,有你心服口服的一天。
这不....
朱元璋此刻乐得牙花花都藏不住了。
叫王太监再去打听清楚,把细节都一一讲出来给他听,尤其是孔少傅表情变化的过程,他老朱爱听,想听。
朱标:“......”
父皇你以后也别说老三性子爱闹爱玩到底像谁了。
你照照镜子就知道了。
第89章 第89章 工资不涨就算了,还少了……
经由孔少傅一事, 大本堂其余先生上课的时候也喜欢抽问朱高炽,一时那叫一个风头无两。当然了,也不是每个问题他都答得先生满意,但只要朱高炽开口就是言之有物, 不是随口胡掰。
肚子里有点墨水的人都能听出来, 何况这些学霸先生。
朱高炽偶尔的回答不甚让人满意, 那也是因为他的理论里掺杂了一些现代化的东西。
有些自然不适用于研究儒家学说几十年的老学究,因此还引起了学堂讨论, 先生们再纠正。
对于这一点,先生们倒觉得正常,一个十岁左右的少年有些奇思异想、有些激情天真的念头都是理所应当的。
朱高炽很好地把握一个度,什么能说, 什么不能说, 哪些会犯了忌讳,他都知道。
不过就算如此, 朱元璋在叫他过去下棋的时候还是会问, “你在大本堂说的经济发展是什么意思?”
重农抑商,这是朱元璋开国就定下的治国方针。
发展农业才是古代农耕社会的根本, 百姓有地种, 有饭吃, 就能减少很多不安稳因素。
商贸繁荣, 商人变多, 商人又都是一群聪明的人, 聪明人有钱之后就想有权。权钱是分割不开的, 不管是商人家族的通过科举出仕,还是官商通过利益连接,官官相护、官商勾结, 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网,那皇权就会受到威胁,底层百姓也会受到严重剥削。
朱元璋努力多年,一是为了大明稳定,二是为了皇权集中。他连传承千百年的丞相制都想法设法地废除了,还规定后代子孙不可复立丞相一职,就是不愿意士大夫阶层分皇权,与皇帝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