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靠厨艺在娱乐圈积功德[美食](134)

作者: 三海间 阅读记录

就在大家都没辙时,苏棠却说:“也不一定不行,不过可能需要陈导改一些设定。”

陈宇民皱眉,本子是他早就写好的,他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才想拍这部戏,如果要改那岂不是违背初心了?

苏棠看出他的担心,安慰他:“不用大改,谢老师这个角色您可以改成花衫。我记得凌祖其实是‘两门抱’,他的正旦青衣也融入了刀马旦的特点,是真正的‘文戏武唱’。而其中可以设计一些身形走位让谢老师看起来没那么高。比如走台步时不要像普通花旦一样,要重心后移。”

她说着就从料理台后走了出来,给几人演示。

几人见苏棠重心放在了她的后脚上,微微倾斜弯着身,抖水袖时手臂往内转,然后再曲腿出脚,脚在地上划了个弧度。

身姿柔美、温婉大方,只是稍稍比划就能看出她的功底,真的像一个挑班名角儿的样子。

凌云霄早年基本上没留下什么影像资料,等电视台要来拍他时,他已经退居幕后多年了,推脱自己手上功夫早就生疏,不肯拍摄。唯一的视频也只有他最后一次登台的视频。

这手活儿也不适合她们这些个子正好的女孩,凌云霄也就没往下传过。也因此,即便是凌云霄的徒孙张久乾,也只知道师爷是两门抱,开始工青衣,后来专工花旦,再后来为了让凌派传下去,他研究揣摩,才有了现在的凌派花衫的一些经典角色,不过他演青衣时研究出来的这些到底是失传了。

苏棠表演完,陈宇民和张久乾眼睛都亮了。一个是因为终于可以理顺剧本逻辑,让谢临闲来演主角;另一个是终于见到早年师爷随口说的这种功夫了。

这个苏棠的师父到底是谁啊!

她虽然现在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京剧演员,名头也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但高手藏于民间,也许还有许多她不知道的同门派的师兄弟们,保不准苏棠就是。

想到这里,张久乾心里火热,再难见平日里矜持冷淡的神情,现在就想把苏棠拉到没人的角落详谈。

不过今天来的正事她还是清楚的,对陈宇民说:“陈导,我知道这个本子您已经磨了很久了,但是在一个人身上可能揉了太多人的经历,有些逻辑就合不上了,也很难演出重点来。”

这次轮到陈宇民沉默了,他知道,这是这个本子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太过喜爱这个角色,让他难以取舍,迷了双眼。现在有他人指了出来,给了他当头棒喝,让他瞬间冷静了下来。

谢临闲是主角,他是看了大部分剧本的,也觉得张久乾说得对:“其实您完全可以把岳云华身上的特质分给陈春生一些,双主角也可以把各自的角色和这个故事诠释得更好。”

陈宇民沉思片刻,终于点头:“是应该改。不过如果要改,临闲,你这个角色就不能再是乾旦了,重心可能要放在陈春生的身上。”

谢临闲没意见,他说要优先考虑剧本和人物,什么番外之类的都不重要,接这部戏他只是因为喜欢这个故事和人物,而且还能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到大众视野中,也是件值得去做的事。

这让张久乾对他改观不少,原本以为只是个有礼貌的年轻演员,这次却看出了他的沉稳踏实,她很满意。

本子是陈宇民写的,他干脆现在就让车里的陈默拿着本子上来,他们一起商讨怎么改。

徐林听不懂他们说的什么青衣花衫、什么文戏武唱之类的名词,她就知道,那个一配陈春生要变成主角了,而她家苏棠要演陈宇民导演的冲奖剧的主角了?!

本来今天她以为苏棠连这个重要配角都够呛能面上,也没想着今天一定成功,也就是下次再去别的剧组也有一些资历。

谁能想到几个人聊着聊着,苏棠竟然成主角了!

趁着剧本没来,他们还没有进入正式讨论,徐林急忙插嘴:“张老师、陈导,这部戏里不是有陈春生做菜的镜头吗,我想着您觉得凌老晚年喜欢吃什么,趁着今天这个机会让苏棠试试镜?需要什么材料我现在就去买,很快的!”

刚才她听他们说了半天,只听懂了让谢临闲演那个喜好吃的,苏棠演的那个角色还是擅长做菜,只不过不是岳云华的徒弟了,算是他的师弟。

也就是说,苏棠还是得展现一下做菜的手艺。

徐林干脆趁热打铁,想着让陈导今天就把苏棠定下来,自然是想把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

这个角色一定不能让它跑了,对于苏棠来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徐林现在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生怕陈宇民变卦。

陈宇民点了点头,他悄悄地吸了吸肚子,问张久乾凌云霄还喜欢吃什么。

时间来不及,他也不可能让苏棠再做一份松鼠鳜鱼,只能做一些不费事的小点心。

不过他刚才进来的时候可闻到了那股酸甜的香味,勾得他馋虫都起来了。

原来只听身边的人说过苏棠做饭的手艺好,他也以为只是稍好一些,或是大家客套居多,怎么今天就连残留的味道都这么勾人?

刚才进来的时候松鼠鳜鱼只剩下鱼刺了,然后他们又开始讨论角色和剧本,没空理会。直到现在,他闻着这种酸香甜蜜,才发现自己早就开始分泌口水了。

如果苏棠在这里试镜做菜的话,那是不是他就可以吃到了?

想到这,陈宇民用热烈又期盼地目光看向张久乾。

张久乾:“……”

她当了十多年的团长,在各大演出场所都没怯过场,怎么现在这几道目光让她倍感压力?

上一篇: 死对头竹马骗婚后 下一篇: 曾听旧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