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调(227)
是这样么?单立会这样想?
常夫人转头问道:“喜儿萍萍,我说的有理吗?”
萍萍只会点头。喜儿见我凝滞的脸色,放缓了口吻:“因为之前内廷出过大事,娘娘才引以为戒的…太后说得也有道理。正好年关到了,不如恰当多封赏些,好好安抚调和众心。”
我接着笑道:“至于衡王府么…反正李御医年纪大了,不如请他回去养老。王妃如此看重他,这下我把整个人送过去,够窝心吧?”
眼见老夫人要规劝,我反按住她的手,知道自己不能任性,于是虚心说道:“听闻从前宫里常有饮茶会,请各府官眷来做客。是我疏忽了,来宫里半年多,也未请人聚过一次。我在宫里一叶障目,应该多听听外头的闲话,自己做得哪里不周到,才能及时改正。”
喜儿立刻笑道:“办茶会很好,彼此见面说话,才能消减误会。其实这件事,多半也是误会。我们家与衡王府毗邻多年,王妃胆小又嘴碎,但心是好的。可能某天顺嘴唠叨几句,给人传来传去,成了埋怨宫里的门禁。这并不是大事,太后与娘娘不要过虑。”
可母亲终究是不满意我对待内眷的态度。等单立踏雪归来,我们围坐在一处,她却不提这事了。单立看看我,问我们刚才聊什么。我顺势想告诉他,叫他来评评道理。可母亲坐在那头,轻轻吸入凛冽的空气,仿佛有些东西,此刻是不值一提的。
他已经很累,这些小事,没必要去烦扰他。心里居然升起这样的声音。抬头望着母亲,她是这样想的吧。她是这样爱自己孩子的。我完全不懂。从我认识单立起,心里的烦恼忧愁,就从未遮掩过。
第72章 鹣鲽情深(四) 趁着前桥阁用午膳的空……
趁着前桥阁用午膳的空隙, 我叫来崔流秀。问清楚了吗?昨晚母亲与小冰在争论什么。
崔流秀压低尖尖的嗓音:并没有争执什么。前几天夜里,小衡王府来内宫请人看诊,宫门已锁上了, 守卫就没放人。不知怎么的, 隔天太后娘娘知道了, 要传人来诘问。于是守卫就说, 这是琼华宫新定的规矩, 过了子时宫门不准随意开的,御医也
不得随意外出。昨天太后提起这件事,不过问了下原由。
接着他重复,皇后娘娘没有与太后争执。
我提着笔描字,瞅他一眼:“我不管谁要看诊,你该调停好一切。怎么弄得母亲不痛快,皇后受委屈。”
崔流秀没争辩, 只是弯着腰认错,言辞恳切。
我又划两笔, 问他:“是有人在嚼舌根吗?谁常去母亲的宫里?”
面前的老奴停顿片刻,尔后笑道:“陛下,接近年关,给太后请安的人多, 各府上有身份的官眷都去过。众人都知道,陛下与皇后夫妻恩爱, 又与太后母子情深,谁会这么没眼色, 给主上使绊子呢?”
既然他要息事宁人,我也不去深究。见我沉默不语,他却提醒说, 小衡王爷刚才向中门递了消息,等着给主上请安。
“陛下,昨晚太后与娘娘不过议论几句,但传到外头,对衡王府是件大事。惹得内廷主母不快,以王爷的脾气,怕是要瑟瑟颤抖了,如果弄得家宅不宁,这年也过不好。原来是件小事,就怕一折腾,闹得沸反盈天,真要给人嚼舌头了。”
是啊,衡王叔胆小如鼠,秋天丛林打猎,我从马上掉下来,他吓得也掉下来,猎到的鹧鸪也弄丢了。
低头略思索:“你给小世子送份贺礼,送到王府去,让王爷安心过年。”
崔流秀又说:“老奴这张脸不讨喜,不如让喜姑娘去送。她一去,众人就知道是琼华宫送的。这样替皇后娘娘递送了善意,也显得娘娘大度。琼华宫宽厚仁德,皇城内外祥和安宁为上。宫规要遵守,亲情也要眷顾。先前某些误解,自然消散于无形。”
看着他,慢条斯理忖度:“很好,照你说的去办。”心里默念,从前没觉得小冰对他多好,他倒挺为她着想的。
新年快到了,前桥阁无公务上报,我便常去母亲宫里请安。一日,西北大营送来许多特产,于是挑出一些蜜瓜带给母亲。母亲问清是谁送的,尔后说:“青川姑娘我见过。那位屈家小爷,是她的表亲么?”
我转过身,彼时屋里只有萍萍,桌上宴客的茶碗都收走了,只留些水渍未擦干净。
母亲笑道:“我的意思是,趁着年节,陛下可以对西北大营多恩赏些。倒不用避讳皇后曾经嫁过谁,这样反而显得我们大方。”
谁在说这些陈年旧事?我很不高兴。
母亲拉住我的手:“孩子,你觉得我怪小冰吗?我是要帮你们。她是皇后,一言一行万众瞩目。过往的事,只要咱们不避讳,摊开讲明,又同西北大营亲厚依旧,如此就能绝了他人口舌。”
我冷漠回答:“母亲,别听那些浅薄人的话。小冰从前吃了许多苦,嫁人是逼不得已。”
室内很安静,她叫萍萍也出去,我知道她还有事要说。
“你们成婚之前,老丞相就同我说过他的顾虑。当时我说,只要陛下喜欢,我不会反对,而且我希望朝臣也不要反对。孩子,母亲知道你也吃过很多苦,所以想着,只要你高兴,一切都是值得的。”
很难不动容,一时竟说不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