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弹幕后,肥妻原身觉醒了(254)
那时候她不懂,以为这就是上班的常态。
第236章 不想听大道理
可是在看过一片热火朝天的徐厂长的工厂,在看过江承霄的艰难创业,在听她爸念叨过厂子如今的困境之后,她懂了。
当一家工厂所有人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混吃等死的时候,那就真的是在等死了。
技术科是有一间实验室的,宋晞蓝去看过,里边的设备都已经十分老旧了,连她们学校实验室的设备都比不上,而且很明显是长时间没有使用过,全都积尘生锈了。
至于科里的技术资料和专业书籍,她也去翻来看了,长久没有更新换代过,已经十分落后。
看到这些,宋晞蓝说不失望是假的。
回到家跟江承霄说:“早知道技术科的工作氛围是这个样子,还不如分到质检科呢!”
跟她一起分配到这家工厂的大学生,也有跟她同一个专业,是被分到质检科的,那人还觉得自已一个堂堂搞技术的大学生,分到质检科是委屈了。
因为质检科每天的工作就是去车间上取样化验,保证原材料和产品都没有质量问题,虽然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的千篇一律,但毕竟还有点儿事做。
不像技术科,那是真的闲到拍苍蝇。
但其他所有人都不在意。
对他们来说上班就是来休息的,真正忙的都是在下班后和周末。
好多私营小厂都把他们接过去奉为座上宾!
有些小厂自已连技术科都没有,也请不来什么有水平的技术人员,大学生都是有工作分配的,自然也不愿意放弃铁饭碗去那些小厂工作,只能把主意打到国营大厂的技术员身上了。
到底是真的有技术在身上的,指导这些小厂开发产品还是很轻松的事。
这些小厂要的也不是什么创新,完全就是模仿而已,能把大厂的产品复制出来,大差不差的,在市场上就能卖得很好了。
因为便宜,小厂用的设备、原材料,甚至是人工成本,都比大厂便宜,所以产品的价格至少能比大厂便宜个两三成,在味道差不了多少的情况下,一分钱都要掰扯两瓣花的老百姓会怎么选择,就很明显了。
他们也不是不知道这样做无异于杀鸡取卵,可是这又怎么样呢?
你不做,别人照样会做,傻子才不挣这份钱,出去一次的顾问费,能抵得上他们在厂里一个月的工资了。
连宋晞蓝这个刚进厂的新人都知道了这些事,可见这已经完全不是什么秘密了,厂里的领导怎么会不知道呢?领导都不管,难道她一个小新人还敢去提意见?
宋晞蓝觉得自已其实算是一个挺随遇而安的人,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志向,但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就遇上了这样的环境,还是十分闷闷不乐。
江承霄安慰她:“要是在这儿干得不开心,那就不干了,咱们也不是非要这份工作不可,咱们可是大学生,什么工作找不到?是不是国营大厂也没那么重要,实在不行,我们就回南阳去,你不是一直盼着让咱们食品厂的人对你刮目相看嘛!”
宋晞蓝笑了起来,没错,当时厂里技术科的人瞧不起她,瞧不起她开发的夹心饼干,她确实是赌了一口气,想要考上大学给他们看看的来着。
但几年过去,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当时的自已幼稚得可爱,有什么必要呢?到了这个时候,他们的目光、看法,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但她喜欢听江承霄这么说。
她知道她的这些苦恼是没有办法跟别人说的。
别人只会说她得了便宜还卖乖,这样的好工作,别人求都求不到,你居然说不想要,怕不是在暗戳戳地炫耀吧!
即便是真的关心她的人,也只会劝她好好珍惜铁饭碗,外面那些私营小厂,现在看着好是好,谁知道稳定不稳定呢,说不定哪天就没了。
在很多人眼中,那都不算是一个正式的工作,说出去也不好听啊!
只有江承霄,会用这样无所谓的态度,告诉她没关系,铁饭碗不重要,好不好听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她自已高兴。
这样的话,听着就让人很高兴了。
宋晞蓝就是想抱怨一下子而已,一点都不想听别人跟她讲大道理。
这么大的人了,那些道理难道她不懂吗?
她也不是那么不懂事的人。
心里高兴了,人也理智起来:“我还想再试试,别人不做,不代表我就不能做了,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也未必不是一个好机会。“
单位里没人管她,没有工作任务,也就意味着她可以安心地去做她自已想做的事,同事们的心思都不在这儿,也不会在意她做些什么,乐得自在。
宋晞蓝便按自已想的,把市面上能买得到的罐头产品都买了回去,先研究看看。
这天上班便拎了一个大袋子回去。
“哟,这拎的什么呢,这么多?”遇上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随口问了一句。
宋晞蓝也不藏着掖着,提了提袋子:“其他厂家的罐头,买回来看看。”
“这得花不少钱吧,开发票了吗?记得找你们科长签字报销啊!”
回到办公室,正好科长李克鸣也在,宋晞蓝便过去把自已的想法跟他说了说:“科长,我看咱们科最近也没有给我安排什么工作,就想着把最近市面上卖得比较好的一些产品买回来研究一下,您看怎么样?”
李科长撩起眼皮看了她一眼:“小同志有上进心不错,以后有时间多去车间跑一跑,熟悉一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