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109)

作者: 向晚鲤鱼疯 阅读记录

总归无事可做,李明夷对其口中的瘴气,倒也有些好奇。

“请阁下带路吧。”

出发之前,史朝义换了常服,只带了几个贴身随从,把兵器小心藏好。黄河以北自古便有羌胡出没,这些突厥的面孔倒也不显得突兀,几人乔装一番,乍一看还真像是结队路过的胡商。

他们的目的地是一个叫做南孟的城郊小镇。

九门郡地处河北,同时靠近太行山东,受其焚风影响,有时比南方还热。开春后气温一经上升,马上便陷入炙热,还不到农历三月的天,走在路上竟然已经让人微微出汗。

一进镇中,便见药市门口三三两两围着好几个病患。

“喏,柴胡、葛根、香薷,你拿好了。”

药包递过去,换来一把脏兮兮的铜板。伙计赶紧丢进一盆热水里,又仔仔细细地擦了手,才郁闷着张脸接待其他客人。

见一群胡商打扮的青年走来,伙计立刻换上一张笑脸:“您几位是……”

行商之人对风吹草动最为敏感,知道这九门郡已经换了天,对这些北方来客更是仔细当心,生怕一个得罪就引来杀身之祸。

“我们行商至此,有些疲乏,买些药喝。”眼前为首的突厥青年瞥了瞥放在地上的热水盆,似笑非笑,“怎么,钱都嫌脏?”

听说他只是商人,伙计略略放心,叹了口气:“郎君误会了,近日林里瘴气作孽,乡亲们都接连得病。听说那病气是能过人的,若不是世道艰难,我也不愿意挣这个卖命的钱啊。”

他朝着门外努努嘴:“这年头,都是可怜人啊。”

这几日天气已然转热,门口等着买药的病人们却都裹着厚厚的布衣,抱着手臂回避地缩在地上。苍白的病容爬上那些面黄肌瘦的脸,他们蹲坐在温暖的日光里头,仍像受不住严寒一般战栗。

柴胡、葛根、香薷,都是用以降温发汗的药。

李明夷俯身蹲下,向其中一个阿婆伸出手。

“阿婆,您冷吗?”

可还没碰到对方一点,一直抱着身子不动的那个阿婆,却忽然紧张地往后躲去。

她的目光恐惧地落在李明夷的背后。

她不认得这些突厥青年。

但那一双双冰冷的眼睛,像刀刃一般,雪亮地照出某些沉痛的回忆。

见她不配合,跟来的随从中有人往前两步:“你这老婆子……”

“退下。”史朝义呵斥一声,用眼神示意他们闭嘴。

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调查瘴气缘由,以防唐军借此作祟,平时那些喊打喊杀的做派,现在可得收起来。

那人讪讪往后。

“别怕,阿婆。”李明夷握住她的手腕,“我是医生。”

温热的温度从手上传来,看到熟悉的中原面孔,阿婆才回过神一般:“……哦,多谢郎君关怀。”

只是现在这世道,怎么还会有郎中主动替她看诊呢?

她怔怔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他脸上平和的表情却逐渐严肃。

肢端冰凉、指甲发绀、脉率增快,再加上之前看到的症状。

这是典型的寒战期表现。

李明夷目光转动,在周围的病人身上一一扫过。

他们有的看上去只是微微疲乏,有的却已经面色发红、燥热不安。最严重的,是一个被抱着的孩子,脸上大汗淋漓,眼皮却疲倦得仿佛睁不开。

同一时间段内爆发的发热,不同的热症时期。

“你们有被蚊虫叮咬过吗?

李明夷的突然追问,倒让阿婆愣了一瞬。

“我们这些糙人,上田下水的,哪里免得了被蚊子虫子咬呢?”

听到这个不意外的回答,李明夷心情愈发沉重。

“你有何发现?”见他凝然不语,史朝义压低了声音问,“那瘴气……”

“是瘴气。”对方缓缓起身,目光压抑地望着这些苦苦陷入病痛的人们,“也叫疟疾。”

疟疾?

史朝义背后的随从们彼此打量一眼。

他本人则似乎明白了什么:“我在汉人的医书上读到过,在南为瘴气,在北称之为疟。”

李明夷点头。

疟疾自古以来就在国内分布广泛,从气温升高的三四月开始,即可能在各个地区爆发。

而造成其传播的,正是看似杀伤力微弱、小小飞扑的蚊虫。

气候的变化,令这些古老的生物和寄生虫一起提早孵化。在已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又带来新一轮的灾难。

史朝义了然:“所以,这些异样并非山林所致,而是疾病?”

这个问题,李明夷没有立刻回答。

现在看来,燕军之所以有闲心来关心这些百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在战前摸清周边的环境。

天时、地利、人和。

对于战斗经验丰富的北方军队而言,他们显然很清楚战争的决胜条件,所以极有耐心地排查最近出现的每一处异样。

“是疾病。”片刻的思索后,李明夷决定坦率地告诉他,“不过,这种疾病是由蚊虫传播。”

史朝义冷肃的眼瞳微妙地变化了一瞬。

言外之意,这些四处飞舞的小东西们,可不会像人一样老实听话地呆在乡下。

一旦疟之疾随之进入军营之中爆发,就等于给唐军送上最好的克敌武器。

“既然我部已经入主九门郡,这里的百姓我们自不会袖手旁观,还请先生尽力医治,我会给你增派人手。”避开人后,这位军部的少主人立刻下令,目光同时深深落在李明夷沉淡的脸上。

“此地都是旧唐百姓,先生既然为医,应该也不想看到疾病成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