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令月正处于一种身体疲乏但精神亢奋的状态。
反正也睡不着,她自然乐意为嬴政解惑。
只见她拿了一张舆图出来,指着青藏高原那一带对嬴政道:“吐蕃王朝位于我大唐的西边。”
“这块地界海拔高,空气稀薄,对于一些人来说,这里是禁区——不少人在踏上这块地界之后,都会出现高原反应。”
“听起来,吐蕃的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嬴政一面听李令月给他做讲解,一面评估着打下吐蕃的价值。
若是青藏高原地区没有什么资源,又难以攻克,他也就不去费这功夫了。
“对于无法适应高原气候的人来说,这里的自然条件的确恶劣,但这里的动植物资源和各类矿产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比如这里有大片大片的天然草场,可以拿来放马、牧牛、牧羊,还有极为广袤的耕地资源……”
说到这个,嬴政便一下子来了精神,看来,这块地方还是有征服的价值的。
“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中,青藏高原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松赞干布继位之前,藏地一共分为四十四个政权,他上位之后,兼并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藏地,并且还统一了度衡量制度和课税制度。”
说到这里,李令月冲着嬴政眨了眨眼:“从某种角度来说,松赞干布也算是藏地的‘始皇帝’了。”
嬴政:“……”
令月能不能别对“始皇帝”这个词这么执着?
上回她还说冒顿是“草原的始皇帝”呢,这次又来了个“藏地的始皇帝”?“始皇帝”这么不值钱的吗?
“这时候,我李唐先祖也结束了隋末乱世,开始收拾这个大战之后满目疮痍的山河。”
“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向我阿翁求娶大唐公主,我阿翁起初没有同意——那时候,谁能料到向来寂寂无名的藏地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王朝?我大唐公主也是十分金贵的,我阿翁那一朝又武德充沛,能人辈出,他们自然不会随意将我朝公主许嫁。”
“吐蕃人认为我阿翁不肯答应他们的和亲请求,是隔壁的吐谷浑从中作梗,于是便发兵攻打吐谷浑。一则是给吐谷浑(青海地区)一个教训,二则是向我大唐展示它的实力。”
“我阿翁在见识过吐蕃王朝的实力之后,发现松赞干布治下的吐蕃王朝不可小觑。于是,他在权衡利弊之后,终于松口,将我大唐的一名宗室女册封为公主,送去与松赞干布和亲。这位公主便是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是一位忠实的佛教徒。她在入藏之时,不仅带了大量的工匠、医师、种子和布匹等物,还带去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和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像。文成公主出嫁时,我还未曾出生,倒是无缘得见公主的送嫁队伍出京的盛况。”
“据我阿耶阿娘说,文成公主并不仅仅是作为我大唐公主去藏地完成和亲使命的,她也有自己的抱负。”
对于一名佛教徒而言,这抱负,自然就是将佛教传入藏地,让佛法在藏地生根,让佛法化解吐蕃上层人心中的戾气,抚慰吐蕃底层人的痛苦。
这既是文成公主的期盼,也是大唐愿意见到的场面。
“此前,藏地的信仰一直被苯教把持着——如今在藏地如日中天的噶尔家族所信奉的,便是苯教。”
嬴政本人对于这些所谓的宗教、信仰或者思想都不感冒。在他看来,无论是哪种思想,哪种学说,都是为他的统治服务的。
对他的统治有用的学说都是好学说。反过来,对他的统治无用的学说,哪怕别人吹破了天,他也觉得毫无价值。
但见过百家争鸣盛况的嬴政显然也明白,人们能够为自己的信仰发挥出怎样的力量来。
在听到李令月的话后,嬴政迅速反应了过来:“你们打算跟当地的本土教派争夺信仰?那噶尔家族必定会对你们深恶痛绝!”
“你说对了。噶尔家族,包括其他的一些苯教的忠实信徒,对于文成公主在藏地大肆传播佛教一事感到不满。偏偏“藏地始皇帝”松赞干布本人也信奉佛教,他不仅与文成公主探讨佛法,了解大唐的佛法,还亲自派遣使臣去佛教的起源地——天竺国学习佛法。”
“在松赞干布的大力支持下,佛法便在藏地蓬蓬勃勃的发展了起来。”
“道理很简单,比起残酷的苯教,引导人们向善的佛教自然更得人心。况且,推崇佛教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都是为藏地带来了切实好处的人。吐蕃的许多百姓自然更愿意相信佛法能够给他们带来幸福。”
“松赞干布去世了,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位。芒松芒赞与信奉苯教的权臣噶尔家族之间展开了一场恶斗,最终险胜。芒松芒赞虽然与噶尔家族利益相冲突,但他们有时候利益又是一致的。比如,他们都眼红我大唐在丝绸之路上的收益,想要将安西四镇从我大唐手中夺走。”
“我去你们大秦之前的那场仗,就是跟吐蕃人打的。”
“现在,芒松芒赞也去世了,吐蕃的赞普正年幼,而吐蕃王朝的大权重新回到了对我们怀有敌意的噶尔家族手中。”李令月的脸上,有着罕见的冷酷之色:“我决定不再等待,我要将吐蕃纳入大唐的版图。”
特别是,李令月在经历过后世的安史之乱后,就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成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