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官员认为吐蕃是苦寒之地,况且,他们家中的势力范围也到不了那里,去吐蕃为官,人生地不熟的,他们定是要吃一番苦头的。与之相比,他们更愿意继续呆在长安城中,或者被派到繁华富庶的地方去。
另一些官员则认为,长安城中人才济济,想要在京城做出一番业绩来,怕是不容易。外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虽说管理吐蕃必定不会是一件轻省的差事,但他们要是能够把吐蕃给管好,这不是更能说明他们的本事吗?
还有一些官员则对此事秉持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去吐蕃为官,风险与机遇并存。若是选中他们了,他们就去,若是选不中他们,他们就不去。
武皇在上方将底下官员们的神色尽收眼底:“令月的确向朕推荐了一个人。此人是吐蕃当地的人,令月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她胸有沟壑,可堪大用。”
“吐蕃人……”一些大臣们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
但很快,他们的眉头就放松了下来。吐蕃人的确对吐蕃当地的情况更加了解,要是当地的贵族或者权臣向太女投降了,太女任用当地人治理当地人,倒也说得过去。
“不知这人是吐蕃的哪位大臣?”
这些年,大唐与吐蕃战战和和,朝中大臣们对于吐蕃王庭的一些重要臣子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在他们想来,李令月推荐的人,多半是噶尔家族的人,再不然就是吐蕃那几大尚族的人。
至于底层人,他们根本就没考虑过。吐蕃王朝阶级固化严重,底层人很难摆脱农奴的身份。李令月要是提拔一个农奴来管理吐蕃,那才是真的要出乱子,她不可能犯这种错误。
武皇看着眼前的官员们,缓缓开口道:“是最后一任吐蕃赞普的母亲,吐蕃太后赤玛伦。”
她的这番话,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荒谬!怎可让吐蕃太后继续管理吐蕃?吐蕃既然已经向我大唐投降,原王室之人就得全部拘押进京,防止他们在当地作乱!”
“是啊,这太后还是一个女娘……我大唐可没有任用女娘作为朝中正式官员的先例啊!”
许多官员能接受女子以帝王生母的身份干涉朝政,但他们无法接受女子成为他们的同僚。他们更加无法接受,在此之前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女人,就因为是吐蕃末代赞普的母亲,居然就能一跃成为吐蕃都护!
他们穷尽毕生精力,都不一定能够坐上的位置,为何那位吐蕃太后轻轻松松就能坐上去?
武皇的话,遭到了朝中官员们的强烈反对。
武皇被他们吵得脑袋疼,她一面用手指摁揉着自己的太阳穴,一面道:“都给朕闭嘴!”
朝中的官员们这才安静了下来。
距离武皇上一次大开杀戒还没有过去多久,朝中官员们并不想亲身尝试惹怒武皇会是什么下场。
他们遇到无法接受的事,依然会跟武皇据理力争,但他们不会试图挑战武皇的底线。
武皇烦躁地瞥了这些大臣们一眼:“吐蕃是令月打下来的,她向朕推荐赤玛伦,朕总不能为了你们而驳了她的颜面。打吐蕃的时候你们不曾出一点力,现在,吐蕃打下来了,你们倒是有话说了!”
朝中官员们:“……”
打吐蕃的时候,他们也不知情啊,他们怎么为打吐蕃一事出力?
话说回来,武皇和皇太女究竟是什么时候决定打吐蕃的,又是怎么把吐蕃给打下来的?他们真的好想知道啊!
武皇见手底下的大臣们没了声音,拍板道:“让令月在吐蕃停留一阵子,稳定吐蕃那边的局面。在此期间,赤玛伦作为我大唐的代理都护驻扎吐蕃,并建立吐蕃都护府,由文成来辅佐她管理吐蕃。”
“她要是果真像令月说得那样了得,既能迅速稳定吐蕃的局势,又能对我大周忠心耿耿,就将这代理二字去掉。你们如果有比这赤玛伦手段更了得的人,尽可以推荐给朕!”
武皇对李令月的眼光还是颇有信心的,她虽然也没有听过赤玛伦的名声,但李令月既然因为惜才而留下赤玛伦,连带着留了吐蕃王室其他人的性命,又大力向武皇推荐赤玛伦,那么赤玛伦必定有她的过人之处。
短时间内,朝中这些大臣们很难找到比赤玛伦更适合管理吐蕃的人——当然,他们要是真的找到了,那也很好,直接将那人派去吐蕃与赤玛伦合作就是。武皇是从来不会嫌手底下人才多的。
再者,吐蕃都护府只靠着赤玛伦和文成公主手底下的那些个人,也撑不起来,朝廷这边在遴选出合适的官员之后,还是得再派一些官员过去。
大臣们听了武皇的话,仍然有些无法接受——今日发生的事,实在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如果身为吐蕃太后的赤玛伦能够以女子之身正式进入朝堂成为官员,那么,其他的女子是否也可以入朝为官?吐蕃女人都可以在他们大唐做官了,没道理他们本土的女子反倒不行吧?
朝中的许多大臣们本能地反感这样的事。在武皇和李令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他们已经默认了女子可以在朝中承担辅助的角色——就像武皇和李令月手底下那些女官辅佐她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