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她,听说印度的人民被种姓制度划分为四等,女性在印度地位十分低下的时候,她对于这种状况十分唾弃。社会明明都已经发展到工业化那么高的程度了,为什么还会保留着如此过时的制度?
即使后来,当地政府因为种种原因,宣布废除这种制度,但奉行了数千年的制度,对当地的影响仍然十分深远。
李令月怎么可能去做连她自己都唾弃的事?
不过,在与嬴政交谈的过程中,李令月倒是想起了另一件事。
天竺地区的治安,恐怕很成问题。
想要将恒河平原彻底纳入大唐的版图之中,她需要花费的力气,大概不比治理吐蕃轻松。
第144章
“我是怎么治理吐蕃的,就怎么治理北天竺。”
李令月道:“我不会逼迫北天竺的原住民放弃婆罗门教。毕竟,天竺国大部分人都信仰婆罗门教,他们或许不在意统治他们的是谁,但我要是一上来就逼迫他们放弃自己的信仰,这无疑是将他们赶到了我的对立面。”
“我不会干涉他们的信仰,但他们不得以宗教信仰为由,践踏我大唐律法。他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在我大唐律法的许可范围之内。与此同时,我会派人在恒河平原大肆传播佛教、道教,以此来与婆罗门教争夺信仰。”
“既然天竺人必须拥有一个信仰,那么,这个信仰为什么非得是婆罗门教呢?为什么不能是别的宗教?”
嬴政对此提出了疑问:“但你们的宗教,未必适合天竺地区的人,也未必会被他们接受。”
“如果不适合,那就对原有的教义和宗旨做一定的改变,直到它变得更加适合天竺地区。”李令月道。
听了李令月的话,嬴政若有所思。
创建一种更加符合君主心意的思想流派么?
李令月仿佛看出了嬴政的想法,开口道:“你在一统天下之后,也可以扶持你用得最顺手的学说。不过,其他学说也不要就此荒废了。没有无用的学说,端看你能不能将他们用在合适的地方。譬如,佛教于我而言无用,但在治理吐蕃和北天竺的过程中,却能够起极大的作用。”
“但你说过,六国士子不肯为始皇帝所用。哪怕始皇帝对他们礼遇有加,他们依旧对始皇帝不假辞色。”
李令月道:“那是因为始皇帝想搞‘垄断’啊。始皇帝灭了六国,又不肯实行分封制。那些喜欢到处跳槽的人,除了大秦之外没了其他选择,他们对始皇帝没有怨言才怪。”
“不过,只要你能把各国的黔首们安抚好,那些士子不高兴就不高兴吧。难道他们还能兴兵造反不成?就是他们想造反,也得愿意有人跟着他们做这掉脑袋的事才行啊!仅凭他们自己是不成的。”
“等到大秦一统天下,你先晾一晾那些士子。他们中,肯定会有很多人对你不满。不过,等到他们意识到,他们的不满对你产生不了什么影响的时候,他们自然也就不会自讨没趣了。”
“那些对原六国感情深厚、坚决不肯侍奉大秦的士子,你拿他们也没办法。不过,愿意接受始皇帝赐予的官职并留在秦国做官的那批士子,终归是谋求出人头地的。只要他们有所求,自然也就有了弱点……”
这日,李令月与嬴政商讨了许久。
她并没有因为那是大秦的事就敷衍,毕竟现在她多少也算是大秦的“股东”了。大秦好好的,才能为她提供更多的积分。
“每次与你交谈,总能给我带来诸多启发。”嬴政嘴角微扬,瞧着心情很是不错。
“那是自然,我毕竟比你晚生了……将近千年。我虽智慧有限,好在有足够多的资料和经验供我参考。”李令月道。
嬴政忽然想到什么似的,凝神望向了李令月:“前几次我与你交谈的时候,你时不时就会提起长安城,提起你的阿娘。怎么这次,反倒没怎么听你提起长安那边的事了?你领兵在外开疆扩土,所肩负的责任自然重大,可京城那边,你也不能轻忽。”
李令月先前就在为这个而心烦呢,此时听嬴政提起这个话题,讪笑一声:“京城那边有阿娘坐镇呢,想来是不需要我操心的。”
“这么说,京城最近发生了什么事,你并不知晓?若是有人在你阿娘面前说你坏话,你也不知?”
“若有大事,阿娘会在书信中告诉我的……从前我驻守安西四镇之时,我与阿娘就是这么配合的……”李令月在嬴政不赞同的目光中,声音越来越小。
“我记得,你驻守安西四镇的时候,并非皇储。如今你身为一国储君,却长时间远离京城,这能一样么?”嬴政淡淡道:“你也太心大了。若我是你的竞争对手,我有好几种法子,让你回不了京。你再能打又如何?你从逻些赶回长安,即使日夜兼程不眠不休,也要花上月余功夫。在这段时间中,我便能将一切处理妥当。”
“幸而我的兄长中,没有你这样精于权谋之人,否则,我领兵在外,怕是要不得安生了。”
这番话是李令月发自内心的感慨。
论开疆扩土,论提高经济、改善民生,她兴许比嬴政强,可论帝王心术,论权谋……不好意思,她走的是野路子,跟嬴政这种无师自通的人没得比。
她以军功被册封为皇储,没怎么接受过正儿八经的皇储教育。自从被她被册封为皇储以来,她除了在长安主持了一场科举考试之外,就没在长安停留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