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步伐十分迅速,但这一时期并不太平。
四任哈里发中,有三任哈里发死于刺杀。
只有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是寿终正寝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在拿下了广袤的土地之后,被异教徒杀死。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出自伍麦叶家族,他与曾经反对穆罕默德的麦加贵族艾布·苏富扬是同一个家族的人。
奥斯曼上任之后大力提拔本家族的成员,任命自己的堂弟(另一说为堂侄)穆阿维叶为叙利亚总督,并大肆收受贿赂。他的这种做法,引起了本教中一些激进者的不满。最终,他被激进者刺杀。
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登上了历史舞台。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认为阿里与刺客们相互勾结,杀死了奥斯曼,因此不肯臣服于阿里。激进派们怕阿里将他们交给穆阿维叶,选择叛出阿里麾下,自成一派。
阿里最终因为无法协调好乌玛内部的种种矛盾,命丧刺客之手。
“四大哈里发”的时代过去了,阿拉伯帝国进入了世袭制王朝统治的时代——伍麦叶王朝时代,以及阿拔斯王朝时代。
伍麦叶王朝(又译倭马亚王朝),是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所创建的,又被称为“白衣大食”。
如今,李令月要面对的,就是伍麦叶王朝派来的军队。
兴许是因为伍麦叶家族的艾布·苏富扬曾经反对穆罕默德传教,兴许是因为伍麦叶家族的正统性得不到支持(部分人认为哈里发只能从穆罕默德女婿的后代中选择),又兴许是因为伍麦叶王朝内忧外患不断。
总之,伍麦叶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仅延续了89年,就覆灭了。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所统治的时代,“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取代了伍麦叶王朝,并与大唐之间爆发了怛罗斯之战。
大唐名将高仙芝负责迎战阿拔斯王朝的军队,可惜大唐属国阵前反水,唐军大败。
没几年,大唐就迎来了安史之乱。镇守在边境线上的大量士兵被调回了内地,大唐再也无力找回场子。
大唐开始由盛转衰的时候,正是阿拔斯王朝最为强盛的时候。
……
李令月在脑海中将阿拉伯帝国的资料迅速过了一遍,开始思考接下来这场仗,该怎么打。
眼前的斥候满身是血,显然,他也是拼尽了全力,才能逃回来给李令月等人送信。
李令月问道:“阿拉伯帝国派了多少人过来?前线伤亡情况如何?”
章大夫和她的弟子们正在一旁为斥候进行紧急止血,斥候眼也不错地盯着李令月:“他们……他们自称来了五十万大军,为大军开路的是战象!”
“他们来势汹汹,负责巡逻的一支小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他们的战象踩在脚下,碾成了肉泥!”
斥候面上露出了悲戚之色。显然,当时的场面惨不忍睹。
他在得到消息之后,就赶忙逃回来向李令月汇报了,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阿拉伯人根本就没准备给他们留活口,若是这名斥候的动作再慢一些,兴许他也会步同伴们的后尘。
“五十万……”这个数字,李令月并不怎么相信。
阿拉伯人围攻东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也才动用了十几万的兵力,他们远征大唐,怎么可能调派这么多的人手?
即使阿拉伯人征服了不少地方,可以就地征兵,短时间内,也难以凑出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来。
况且,管理一支由异族组成的大军,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个闹不好,大军指不定就要阵前反水了。
李令月更倾向于是阿拉伯帝国为了引起大唐的恐慌,虚报了数字。
但总体而言,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能够假称麾下有五十万大军,那么阿拉伯帝国的大军少说也有十数万之众。
而李令月麾下驻扎在北天竺的军队,仅仅只有将近两万名士兵。
边境一些小的都护府,是不可能动辄屯军超过十万的。
别看李令月现在只在北天竺囤了两万士兵,可这两万名士兵的口粮,需要数倍的人马给他们送来。
幸好北天竺适合种植作物,等到今年的粮食成熟了,驻扎在北天竺的士兵们就可以自给自足,不再需要依赖朝廷从其他地方为他们提供粮食。
到了那时,李令月也可以计算一下恒河平原的人口和耕地数量,酌情将驻扎在北天竺的士兵数量增加一些。
先前李令月曾在西北部经营了数年,西北部有一些地方并不适合种植粮食,这些地方就需要朝廷为他们募集粮草。
负责运送粮草的人,往往路上需要消耗掉十几斤粮食,才能将一斤粮食送到边关将士们的口中。漫长的补给线,足以拖垮朝廷的财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小的都护府能养个两三万常驻军,就不错了。
在李令月看来,后期可以将天竺都护府的士兵人数增加到三四万人,再多就没有必要了。逻些毕竟离北天竺不远,需要的时候,北天竺这边可以随时向吐蕃都护府求援。
现在,李令月也打算这么做。
北天竺距离长安实在太过遥远,李令月要是向长安求援,等长安援军赶到,恐怕黄花菜都凉了。与其如此,还不如指望指望吐蕃呢。
李令月当机立断,给赤玛伦写了一封求援信。信中,她要求赤玛伦募集一支由十万人组成的大军来驰援北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