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
好的吧,武皇的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早在几年前,他们对武皇准备提拔女官的事,就有了预感。
当初的吐蕃都护赤玛伦,就成为了大周第一位拥有编制的女性官员,而且还是封疆大吏。
虽说赤玛伦成为吐蕃都护有一定的特殊原因,但她一个吐蕃归降女子都正式在大周做官,难道大周本地的女子待遇还不如吐蕃的女子吗?
如今,算算时间,赤玛伦的五年任期也该满了。不日之后,她就要被调回朝中,在长安城任职。
到了那时,他们一群大男人里挤了个女官,也挺奇怪的。倒不如让武皇将这些外交官也给提上来,到时候,她们一群女官凑在一处,也有话说。
这般一想,大臣们就不说什么了。
在满朝官员以及一些外国使臣的见证下,大周与大食正式签订了合约。
大食公开为其侵犯大周土地的行为道歉,并做出了若干赔偿。大周则大度地原谅了大食的所作所为,答应与大食交好。
当周边小国,尤其是那些被阿拉伯帝国狠狠揍过的小国,看到阿拉伯使者在大唐官员面前谦恭的一幕时,心中五味杂陈。
那些眼高于顶的阿拉伯官员,果然也是看人下菜的。他们在阿拉伯官员那里,可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唯有自身强大了,别人才会把他们看在眼中。否则,无论他们如何声嘶竭力地呼号,这些人都只会当他们的声音是耳边风。
大周举国上下,都在为这场和谈而兴奋,唯有波斯遗民,心情十分微妙。
虽然他们一早就知道,这回大周与阿拉伯帝国是要议和的。可当他们看到阿拉伯使臣与大周官员们相谈甚欢的时候,心中还是忍不住生出了一股戾气。
不过,波斯王子卑路斯已经得了大周的资助,与他的追随者们一起带着武器去给阿拉伯帝国添堵,留在长安城的波斯遗民都是些老弱病残,他们即使想做什么,也是有心无力。
罢了,往好处想,大周这是在与阿拉伯帝国虚与委蛇。要是大周真的对阿拉伯帝国那么友好,就不会逼迫阿拉伯帝国签订如此苛刻的条约。
眼下的和睦只是假象,未来,大周最终还是会与阿拉伯帝国闹翻的……
临近年关之时,一封来自边关的奏报,让李令月心情有些不大美妙。
大周的一支商队,居然在路过石国的时候,被对方杀人越货了!
百人的商队,最后逃出来的,不过二三十人。
死的人都是大周的百姓,且那里离安西都护的辖区又近,安西都护府的官员自然不可能不过问。
然而,在安西都护派人给石国国王送去书信进行交涉的时候,石国国王却完全不当回事儿。
“不过是几个小贼罢了,哪里值得上国这样兴师动众?那支商队遇上咱们国内名声在外的一个盗匪组织,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啊!”
石国国王别说是派人去调查此事并捉拿凶手了,瞧着他那副架势,完全不想理会这件事,可把安西都护气了个够呛。
经过李令月的一番治理,安西都护府已经完全纳入了朝廷的管辖之下,故而安西都护给朝廷送来了一封书信,向武皇和李令月请示这件事要怎么处理。
按照安西都护的想法,自然是要直接率军出击,端平了石国的土匪窝,才算爽快。
朝堂上的众人得知此事后,也是议论纷纷。
“圣人与太女殿下日理万机,怎可为这些小事而费神?那安西都护也太不知轻重了,连这点小事也要上报。”
在一些官员看来,土匪杀人越货,这是每个地方都会发生的事,何必如此大惊小怪?
若是事情发生在他们大周境内,他们顶多勒令各地的官员定期去清缴清缴土匪窝,该处死的处死,该招安的招安。他们能管自家的事儿,难道还能管到石国头上不成?
另一些官员一听这话,就不由来气:“石国之人胆敢对我大周商队动手,可见是没把我大周放在眼里!都让人欺负到头上了,你们竟还觉得无所谓,真是气死个人!要我说,就该大举进攻石国,直接踏平石国!”
“不过是土匪动了一支商队罢了,为了这件事而踏平石国,是不是有些过了?”
“土匪?呵呵,那土匪指不定就是石国的官员假扮的!就算不是,石国的国王选择包庇那些土匪,他就该与那些土匪同罪!”
中立派见双方争执不下,不由打断了他们:“不如听听圣人和太女殿下的意见吧。”
外交方面的事务,多是李令月在处理,此时,这些大臣们自然也想听听李令月的意见。
此事可大可小,李令月的态度,几乎就决定了大周对于这件事的态度。
李令月道:“这件事的要点,不在于咱们是否攻打石国,而在于,咱们大周的百姓在国外遇到了无妄之灾,咱们能不能为他们讨回公道?咱们能否震慑住周边的国家,杜绝类似的事件日后再度发生?”
“这些年,许多商队都响应朝廷的号召,这商路越走越长,卖的货物也越来越多。每一年,他们都会为我大周上交海量的赋税。若是这件事处理不妥当,影响商队前往其他国家做生意,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