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黑月光她只想夺权(336)

作者: 元余 阅读记录

周遭的朝臣得了消息,心头皆是一紧,随后顾不得其他,皆是整理衣装,往慈宁宫的方向去了。

施元夕亦是如此。

抵达慈宁宫后,宫人已经在装殓尸身,施元夕并未上前去看。

基于魏家所行的事,今日朝上已经议定了废黜太后之事,如今太后人没了,也只会按照寻常宫妃的规格下葬。

只她一死,朝上无人摄政。

小皇帝年幼,先前又并非按照储君培养,如今仍是孩童心性,暂且无法稳定朝局。

朝臣汇聚,便为此事。

慈宁宫中主殿已空出大半,不复往日奢靡的景象。

周瑛穿戴整齐,静坐在殿内,抬眸看向入殿的所有朝臣。

殿内陡然安静下来。

施元夕缓步上前,轻声道:“臣等见过太妃娘娘。”

先他们一步出宫,在得到消息后,便立即折返赶回宫中的谢郁维,抬头便听得她道:

“太后薨逝,圣上年幼,又逢着边疆战乱不停,朝局动荡。”施元夕情绪平静,神色笃定地道:

“为避免江山震荡,民心不安,臣恳请太妃娘娘主掌六宫凤印,坐镇后宫、朝堂,以便安抚民心。”

来了。

死去的魏太后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位置该由谁来接替。

施元夕身侧,郑奇明、于翰林、李侍郎等人亦是同步上前,与其一起道:

“请太妃娘娘临朝听政,协助圣上处理政务,匡扶我大梁社稷!”

第108章 让他撞

慈宁宫内,大批官员在沉吟片刻后,亦是站了出来。

这其中,主要还是从前立场不稳的王瑞平等中立派。

郑奇明几位老臣在朝中本就有着极高的威望,之前是因魏家打压,难以行事。

魏家倒台后,以郑奇明为首的一众翰林学士,游说动摇了许多官员。

但其实,就算郑老等人没有上门,这些人多半也会转变内心想法。

在朝中为官,如若连这基本的审时度势都不会,又怎么可能走得远?

周瑛和施元夕行事,不像魏家那般不择手段。

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甚至还能称得上明辨是非。

王瑞平抬眼,看了下施元夕,神色颇有些复杂。

他身处中立派,自然知晓这些人的想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对施元夕的做法感慨不已。

魏家倒台后,她在论功行赏时,特地提及魏长空这个人。

此事虽然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可她却用这种方式告知所有朝臣,周瑛一派行事极其公允。

纵观历朝历代,凡是经历过这样重大变革,被拉下台的罪臣,家中几乎都不可能留下什么活口。

更别说是正常为官了。

可他们非但饶恕了魏党一派所有无辜的罪臣家眷,且还给出身魏家的魏长空机会。

不管此举是不是为着收买人心而为之,在眼下都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

……毕竟上一位手握大权的魏太后,临朝的第一件事,便是迫不及待地提拔自己人,清算朝中旧臣。

朝堂苦魏党久矣,周太妃临朝之势锐不可当。

与其螳臂当车,倒不如顺水推舟,也好在周太妃的面前表现一二。

顾安仲站在谢郁维的身后,见得这番景象,神色微沉。

魏太后刚死,施元夕一派便如此迫不及待,要将周太妃推至朝前。

他们与魏家斗了那么久,始终都无法占据上风的原因,便是因为那个垂帘听政的魏太后!

如今旧事重演,走了一个魏太后,又出现另一个周太妃再次把持朝堂。

周瑛一旦临朝,朝中权势必定会朝着他们那方倾斜。

对他们来说,就是再度走入死胡同,这与等死又有何区别?

顾安仲没有任何犹豫,快步上前,沉声道:“臣以为,此事不妥。”

反对的声音一起,殿内许多人都看向了他。

“临朝之事,自来都只有太后能做,太妃娘娘虽是皇上的生母,可并未被册立为皇后,更无太后之名。”

“以这等身份临朝,名不正言不顺,怕是不能让天下人信服。”

名分很重要,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他的话落下后,似是说动了朝中的几位老臣,内阁一位吴姓阁老上前半步,沉声道:“臣以为,顾大人所言有理。”

罗明正站在施元夕身旁,见状皱眉:“吴阁老这是何意?”

施元夕声色平静:“自然是听从他主子的意思。”

这位吴阁老看似中立,实则背地里却早已投靠江太妃。

施元夕从很早之前就留意过,他平时在朝上很少开口,只要开口,绝大部分都是站在谢家的立场上。

还不光如此……

施元夕眼眸闪烁,魏家倒台后,京畿营中魏家一派的将领被尽数拿下,方运和那张副将等人,皆是发动谋逆的主使,前不久已经被刑部定罪处斩。

京畿营对京城布防尤为重要,朝上已经打算提拔新的将领统率全军,可在这关头上,却有一位姓刘的副将递上来了一份证据。

上面写着这些年方运等人运用京畿营犯下的诸多事迹,记载详细,并且证据一应俱全。

这里边,甚至还有方运调用军晌去养私兵的证据。

这倒是让施元夕想起了一件事。

之前魏家牢牢占据着兵部尚书的位置,怎么都不愿意松口。

后来顾安仲能越过魏家、徐家做到兵部尚书的位置上,便是因为谢郁维掌握了魏家豢养私兵的证据。

而这件事情,一直到她将魏昌宏斩首,都没再出现什么关键性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