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473)+番外
而且,就是要这样的尖端专业,才更有机会让他弯道超车。
报考的专业终于定下,也算是了了鲁家人的心事。
至于鲁父鲁母,则是给了鲁信充分的选择自由。
孩子走的是正路,往哪个方向走,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总归,就算是走错了方向,也还有他们这些人能够给他当后盾。
因为对于学校足够的熟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鲁信还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只是觉得这么独树一帜的录取通知书很酷,也很有面子。
时间到了8月25那天,他就直接颠颠儿地扛着自己的行李箱,去火车站门口找校车回学校了。
虽然星空大学校区他还没有进去看过,但是这两年的时间他可一直看着这个校区建设,怎么也算得上是半个熟人了。
办手续、去宿舍、添置东西,一系列的任务全部做完,也还没有天黑。
只可惜,现在他们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所以想要上课学习的话还又得等。
但是他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以后就开始骚扰专业群里的教授,试图从他那里得到一些信息,提前给自己打打基础。
从双方联系上到开学这中间的二十多天时间里,鲁信已经将对方推荐的那本基础概念教材看了个大半。
军训加体检一共不到二十天,这样看下来的话,到开始上课的时候应该正好能让他把这本书看完,然后立刻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个进度在鲁信看来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不,东西收拾了个七七八八之后,鲁信就拉开了椅子,坐在自己的桌子前面认真学了起来。
以至于同宿舍的同学入住的时候,看到他这么认真学习的模样,还忍不住揉了揉眼睛。
对于大部分高三学生们来说,高考结束就等于解放,太多的人选择直接玩过一整个暑假,更别说是主动学习了。
难不成是匹配到了一个学霸?
那人挠了挠头,轻手轻脚地把自己的行李挪了进来。
但是一来就是两三个人外加几包行李,鲁信怎么会不知道有人进来了。
本身他也并不是在特别沉浸式的学习状态中,就放下书,和新来的室友打招呼。
转眼间,军训已经到了尾声,鲁信手里的书也看了个差不多,偶尔有一些难以搞懂的问题,都被他积攒下来,等到问题多到无法继续自学下去之后再去“骚扰”教授,如此反复。
一个多月的时间,倒是让他和教授混出了一定的面子情。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教授的眼里,他所谓的面子情却是不存在的。
教授:什么?这不是优秀的实验室工具人吗?说真的这个小家伙还挺对我胃口,以后一定是特别适合我个实验组的打工人!
由于有了开学之前打下的基础,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的时候鲁信就表现的很不错,也在各个专业课讲师们的面前留下了脸熟的印象。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虽然名声大,但并不是想象中容易入门的专业,正相反,这个专业入门门槛很高,拿高薪的门槛也很高。
鲁信的表现顺利地引起了不少老师的注意力,也在期中考试的时候凭借成绩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可。
在期中考试之后,学生们的基础练习已经基本都进行了一遍,陆陆续续被老师们带进了各个实验小组打下手。
至于是怎么分组的,那就看专业成绩了。
成绩越好的人,跟随的导师负责的项目也就越重要。
而成绩一枝独秀的鲁信,就这么顺理成章地被期待工具人到夜不能寐的教授给提溜进了自己的组。
星空大学的项目和其他学校的项目还有一些不同之处。
别的学校研究项目都是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寻求解题的正确思路。
而星空大学的研究项目则是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从系统兑换出来、需要借由实验室套上一个正当来路的,已经有了明确成果和解题过程的项目。
另一类则是不依靠系统帮助,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项目,又或者是因为难度低而在系统解题过程里面并没有说明的小环节。
但即便是小环节,只要这个东西在现世还没有出现过,那就是需要他们从无到有探索出答案的。
而这一部分,就是学生们主要参与的工作了,难度不算特别大,即便是学生们真的解决不了,还可以由老师们来处理掉,至少不会耽误项目进度,也算是留给学生们练练手,涨点技术经验了。
而学校里的老师们的工作重心其实还是在大项目上,毕竟人手实在是不多,每一个大项目都要涉及到不少的人和专业,其中的复杂程度就已经很让人头疼了。
所以,这个时候,老师们就更加倾向于早点抓工具人们过来先把小项目的问题搞定,省得他们还要一心多用,实在是有点分身乏术。
鲁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实验小组,然后接过了教授递来的一大堆资料。
“先把实验进度了解一下,有不懂的问题随时问我或者旁边的老师,小杜,你来带他。”
丢下这句话以后,教授就离开了,显然是去忙别的工作。
而同样被丢下的小杜,则是苦哈哈地到了他旁边,开始对他进行指导。
或许是因为彼此之间成绩有些断层的原因,又或者是教授确实对鲁信很有好感也看好他的潜力,总之就是这次被带到这个小组的只有鲁信一个人。
而这个小组,只有教授、小杜以及鲁信三个。
知道他是刚刚入学没多久的大一新生,小杜没有上来就给他讲太过深奥的问题,而是从最底层的实验数据开始讲起,帮助他来了解这个项目的目的和目前的进度,以及接下来一段时间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