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477)+番外
不过只是申请而已,能不能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还只是鲁信的第一个学期!
大学生活过了还没有八分之一,未来还有三年半的时间可以让他来积攒自己的底气。
也是这个时候,鲁信才总算是深刻地意识到了当初师友逸那吞吞吐吐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星空大学的潜力,确实是其他学校没有办法比的。
这一刻,鲁信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也是第一次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如果不是师友逸的暗示,如果不是他想要拼一把,说不定他还真的就首选其他学校了。
但是万幸,他来了这里。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鲁信除了日常回复鲁母的信息和上课以外,一门心思都投入到了学习论文写作格式上去。
写作格式的学习其实并不太难,最主要的是要适应表达模式以及语言逻辑。
鲁信的成绩怎么说也是能在全省排前五百的,文字功底还算可以,适应了以后就可以写的很顺畅了。
剩下的就是实验的总结以及数据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就要依靠他们记录下来的实验数据和证明了。
而在他们忙着搞论文的时候,同步进行着的重复性试验也逐渐进展到了尾声。
因为已经有了既定的配比公式,所以在后面的半个月时间里,两个人陆陆续续搞出来了二十组的重复实验,确认了公式的正确性,并且对材料性质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摸底。
至此,这份论文也算是已经打好了基础,剩下的就是一些细微之处的打磨了。
紧赶慢赶的,两个人在教授的偶尔指导下,才算是将整个论文全部写完定稿。
剩下的事情就是投稿和刊印了。
因为材料并不涉及到保密需求,所以他们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投稿。
而因为选题的原因,只要是确认了论文的真实性,国内的各类刊物都不会拒绝这样一篇论文的刊登。
也就是说,这篇论文被收录已经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区别仅在于发表在哪一个期刊上、以及会有多少次修稿要求而已。
这些事情小杜也是有经验的,于是鲁信又被教授丢给了小杜来带,也算是领着他体验全过程了。
这样一来,鲁信对于整个实验的过程以及收尾都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等他再历练一两个项目,教授就可以试着让他独自领队来完成一些小的研发了。
毕竟,现在他这里趁手的工具人也就只有小杜一个,鲁信属于是正在进化中的工具人二号,早日“出师”,不就可以早日帮他多分担一些工作量嘛~
这也就是校长那边的预算有限,并且各个项目也都需要有翔实可靠的实验数据来证明,才能够融入这个世界,而不像是之前的那几个技术一样,可以借口有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而模糊掉时间线等问题。
无论是材料还是药物,这些专业上的成果研发都会伴随着大量的实验数据,直接就将成果拿出来,显然是违背常理的一件事。
这才有了星空大学医理化生四个学院学生们大量参与项目的机会。
这样的情况,是机会,也是机遇。
只是这份好运会落在谁的头上,就全看运气了。
如果不是鲁信在开学之前就为爱好学,在教授的面前留下了印象,又有着不俗的成绩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也不会成为全系唯一一个被教授拎走的例外。
这些都是鲁信自身的努力换来的机会,并且用勤奋抓住了它。
论文彻底定稿的时间是放假前一天,正好可以让两个人有一个短暂的假期,休息完了回来继续进行下一个项目。
不过考虑到这是小杜第一次单独带组,而鲁信更是第一次出成果,教授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了一顿饭的时间,带着两个人去学校的食堂里吃了顿庆功宴。
这个时候的鲁信还不知道,这顿饭名为庆功宴,背地里却藏着“鸿门宴”三个大字。
小杜带着他做实验这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可不仅仅只是带着他做实验,还在暗地里观察着他的品性以及能力。-
结果嘛,现在大家也都知道了。
不过鲁信还不知道,都不需要等到开学以后,他就要真正开始体验别人口中“实验狗”的生活是什么模样了。
看着乐呵呵地吃着精致菜肴的鲁信,小杜悄悄对他投去了一个同病相怜的眼神。
可怜的娃子,这会儿还不知道教授已经给他下个学期安排上了三个项目了。
.
吃完饭以后,鲁信快快乐乐地拎着自己的行李回家。
他们专业考试在前两天就已经全部结束,也就是为了把论文彻底搞定,他才一直留到了这会儿。
现在全校唯二还没有考完试的专业就只剩下科目特别多的临床医学,以及法条特别多的国际法专业。
所以鲁信的行李也早早地收拾好了,只等吃完这顿饭就回家。
他家就在桐山市隔壁,本来就不远。
鲁母又因为担心孩子最近的作息状态,知道他今天可以放假回家之后,干脆就开着车过来接他了,返程的速度就更快了。
也就是星空大学的其他专业陆陆续续的都已经放假离校,不然的话她这车还真不好开进山溪镇。
说起山溪镇,最近这半年的变化也是大极了。
星空大学第一个学期开学的时候那场面震撼到的可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一大群人。
当月,连带着桐山市的资金流动量都上涨了不少,毕竟是送孩子来升学,可不就得多买点东西回去?不得顺便旅个游?不得给家里的亲朋好友带点土特产回去?